修行問答及其他

溫老師共修講義選編二 情意與智慧發佈日期2023/06/12

溫老師共修講義選編二


情意與智慧

 

按:學佛的第一步,在於覺知自己的苦(也就是挫折、不安),其根本原因來自於自己偏差錯的心態,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煩惱,因而發起息滅煩惱的意願。而整個學佛的過程,其實就是息滅煩惱」的過程。因此,息滅煩惱的意願的發起,是學佛的動力。
 

這篇講義,首先從兩段簡短的經典文字,來說明學佛的初發心,首先就是誓願斷除自己無邊的煩惱,息滅煩惱的關鍵在於智慧。

接著整理李老師語錄的文字,詳細的闡明從初學到完成的過程。

 

一、讀經
 

()發願,就是情意的發起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第二

長水沙門
 

佛於因地初發心時,希求無上正等菩提,遂啟四弘誓願: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眾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

 

()煩惱無邊誓願斷,智慧的扼要處
 

雜阿含經2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尊!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疾得漏盡?」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當正觀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耳、鼻、舌、身、意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盡有漏。」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如是比丘所說經。若差別者:「云何知、云何見,次第盡一切結,斷一切縛、斷一切使、斷一切上煩惱、斷一切結、斷諸流、斷諸斷諸取、斷諸觸、斷諸蓋、斷諸纏、斷諸垢、斷諸愛、斷諸意、斷邪見生正見、斷無明生明。比丘!如是觀眼無常,乃至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無明斷,明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歡喜已,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270
 

「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二、李老師語錄選編:從初學到解脫

 

()修行的動力與人生的省思
 

我的學佛修行觀
 

一般說來,我和同修談論佛法,很少正經八百的說,絕大部份的情形,我都是在閒談的時候從日常生活的事物談起,從家庭、事業、婚姻、感情、子女教育,乃至社會時事、國家政局,其中有時候也觸及藝文欣賞、投資理財…等等。
 

談論佛法與修行為什麼會涉及這些事情呢?我覺得這是我和一般傳統出家法師不太一樣的地方。二十年來我始終認為,學佛修行乃是面對人生的一種省思、改革與揚棄的連串過程,所以它必然以人生為觀察體驗的主題;而說人生則不能離開具體的世俗生活,如前述說的婚姻、事業、感情等等,離開具體的世俗生活,不但沒有「人生」可得,說佛法談修行也都成為搬弄概念的空談。相反的,如果學佛修行的人能夠面對這些具體的世俗生活,正視它、觀照它、反省它,進而援引佛法上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去端正身心改革習氣,這樣學佛修行才會有真正的開始。不僅如此,所謂修行境界其實也是須從世俗層面去勘驗才能看出真正的端倪。()
 

個人如果真的感受世間是究竟的,涅槃是一切煩惱痛苦止息的地方,那麼人生一切的順逆際遇都將只是暫時性的,無法阻礙他不斷燃起趣向解脫的動力,這樣具有生命方向之省思和生命方向之抉擇的心理背景,將使得一切世俗生活都成為淬德行、定力與智慧的殊勝材料,也使人真正生長於世間,有機會成為出乎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跟此相反的另一種情形是,不曾對人生意義有過一番深透的反省,對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乃至美好、醜陋、愛樂、和苦痛的…,也沒有嚴肅面對的經驗和感觸,卻在親戚朋友或同事的引薦下而一頭栽進學佛修行的行列,這樣的情形好比一則笑話…。
 

對人生有過數百番的省思,對十丈紅塵裡的親情友誼、財富享受、掌聲令譽…有過冷熱不同的觀察感受,而終於在認知上確定百年人生到底一場空,不等年老或抱病退休之年,已能看淡人情不與世俗爭,這樣的人方可說和佛有不解之緣,這等人如果有意修行,那麼他是真正有心的人,他將在學佛的路上穩健紮實的前進。
 

一個不急於修行而繼續深入思考人生的人,他只要減少外緣讓自己盡量清閒,同時任由意念奔馳,無意施予任何機械式、技術性的整治,唯是在心生起困惑矛盾時,反覆地援引佛經上的道理以和現實人生的種種境緣並列對照,靜靜地沈思,細細地考察…,如此他對人生的感悟將會越來越親切,許多在卓越修行者身上才容易看得到的人格特質,諸如,樸實無華、心直柔軟、樂於獨處、不好虛名、少知足、善體人意、與人為善…會少分地在他身上發現,儘管外表上他似乎像是個佛教徒或修行人,但其實他才是循著般若經義穩定前進的人。

 

()滿足世俗需要是人生第一當為之事
 

春節談心──人生的意義何在
 

人生的意義何在?修行應從何處開始呢?我覺得首先應把信仰的事擱一邊;做一個人我認為妻兒眷屬、財富名利、硬朗的身體、謀生的技能、專業的能力…等等,應該是最重要且是迫切需要的。由於深切體認這一點,所以我在談論佛法指導修行時,一向鼓勵同修先去滿足這些需要──尤其絕對要避免因為信仰的緣故影響這些需要的滿足。
 

這些需要是十分重要的,修行人如果對這些需要沒有先給予一定程度的滿足,修行要有進步是很困難的。歷史上縱然有少分人在缺乏這類滿足修行仍能成功,但那只是特例而已,並不是普遍的人性。普遍的人性是,財富名利、家庭眷屬、身體健康…等都兼顧到了,修道才能有成。經上甚至記載:有一種阿羅漢,因為生活忙碌、資具缺乏,而退轉為三果的──當然也有不退轉的阿羅漢,但由此可見這類需要的重要。
 

做為個人,包括在座的你們及社會上一般人,我覺得首先應該去追求創造的是健康、財富、圓滿的家庭、子女良好的教育、謀生技能…等等。不過,當這些需要獲得滿足之後,卻有兩種不同人的分野──一種是凡夫俗子,一種是修行人。
 

我認為剛才所說財富名利…等,這些東西不是不好,卻是夠用就好了,不要無止盡的需索追求。什麼叫做「夠用」?夠用就是不會有匱乏之虞,也不會有威脅基本生存的危機──這個尺度雖然有點抽象,但我相信一般正常的人還是不難捏拿的。此後,應該致力追求的,當是提昇心靈品質與精神境界,並想辦法排解內心的矛盾不安。提昇心靈與精神的品質,並排除內心多重的矛盾與隱憂,應該變成我們另一項當為之事,也是我們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問題才是!只可惜一般人當他們擁有上述所說的福報之後,通常並不去關心精神與心靈層次的問題,他們往往繼續隨著時代的潮流浮

 

()修行須先樹立精確的見地
 

拉拉山獨參之旅──解析夢幻空觀
 

見地精確的人,他的道行今天會與昨天不同,明天亦會與今天不同,他會察覺到自已的道行每天都在進步。邪見尚存的人,他的道業則無法以「天天都不一樣」來形容,即使非常精進,至多只會有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不同,一個月、一個月不同的覺受生起而已──這是因為他的觀念和心態仍有盲點,所以道行無法日日進步,常常會遇到瓶頸,甚至會有繞來去又回到原地的情形。
 

這在修行人身上是時常看到的事。正見精確之前的修行不但進步緩慢,而且這種進步就像是在「狗」──再怎麼,日後頂多變成「大狗」,無法脫胎換骨變成「龍象」。所以修行的第一關,應是樹立精純正確的見地。
 

如何讓學人的見地精確、不不惑,就如銅牆鐵壁一般地穩固呢?如果你們真有道心的話,我相信不難。「見道位易至」要幫助你們清淨法眼,是比較容易的;但要解脫就只能靠你們自己了。

 

() 修行應以悟道、淨法眼為期
 

修行應以悟道、淨法眼為期
 

修行要怎麼修?這是任何學佛者在尚未徹悟之前,每一個修學階段都不免面臨的問題。詳細解說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必要。
 

在此,我只能跟你們說一個大方向。

大方向是,…現代人若有志當生證得道果,應暫時傾全力以悟道、見道,證得法眼清淨為期,難度則稍減;因為要證得法眼清淨位所需要的禪定力只要「初禪」或「未到地定」就可以了(少數的情形是,比未到地定略低的「止心」,倘其他條件特強的話也可以悟道)。接著,他應傾全力誦讀、吟詠演述五蘊無我、諸法畢竟空的《阿含經》《般若經》,進而思惟、觀察一切色、一切受、一切想、一切行、一切識苦、空、無常、無我的現象事實…那麼佛陀本懷、祖師密意,對他必然不會一直是抽象、高不可及的聖境
 

而倘若行者依止心修空觀,仍然不得入處,那麼如果他兼具潔淨的人品德行,且逢遇明眼善知識的話,則必然會受善知識呵護,輕輕點撥,當不難立證道果,自知自覺自作證:疑惑、邪見永斷無餘。從此參預聖流。(2000.03.31 

 

()一個悟道以後的行者應該怎麼修行?
 

禪生活信箱
 

問:一個悟道以後的行者應該怎麼修行?(台北小姐)
 

答:一個體現涅槃的聖弟子因為禪定的薄弱,不能於初禪得自在,所以對三法印的觀察隱晦不明。

假如禪定力強的話,這個人對三法印的感觸會越來越親切、越來越明顯假如再加上俠骨義(離非心)的話,禪定力強者一路扶搖直上所以這一切的一切是以禪定力為主的。
 

因為既然體現涅槃涅槃乃法爾如是的實相,是千秋萬古永不變的。一切存在的現象,統統都是緣起、無核、無住、無實的,這是他所甚深知道的,如果他禪定力強的話,對這些東西他不需要探求、自然會越來越明顯,他對三法印的體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強烈,而他感受一分,身心也脫落一分;感受二分,身心也脫落二分,所以,悟道後當更側重禪定的鍛練
 

什麼叫做「離非心」?「離非心」就是俠情義,不會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而犧牲正理。什麼是「既得利益」?可能你的生命就是你的既得利益、可能你的名利就是你的既得利益、可能你的學問、你的家庭、你的名望、你的朋友就是你的既得利益,這些既得利益如果是如法的、合法的,那當然可以享用它、擁有它。一個俠骨義的人,如果這些東西不如法——指有違情義、有違法要,應,馬上!這就是我所說的俠骨義,很不容易!

 

()修行要怎麼修?
 

常碰到人家問我,「修行要怎麼修?」通常我立即的反應是:你吃飽了沒有?你平常有沒有什麼困難?你家還有什麼人?他們都還好嗎?這是我比較關心的問題。當求教者已經和我充分討論過這些問題之後,我才會告訴他「修行怎麼修?」
 

「修行怎麼修?」我覺得修行就像拉風箏一樣,線不可太粗,同時手也不能拉太緊——不過卻剎那也不能鬆手離線。具體的說,修行要把握輕鬆、悠閒、自然、快樂的原則,這樣才容易跟解脫相應,但心卻要跟苦、空、無常、無我的人生觀牢牢綁在一起,任何一個起心動念都要敬慎,久而久之,功夫才能成片。而最後修行若有所成,當會有一種徵兆出現--那就是他會非常了解自己。忘了是那一部經論所記載的(大意):「能如實了知自心者,是菩提薩埵。」
 

「了解自己」是一般心理學所鼓勵人們應充實的項目,但它的極致,其實已經是佛教大修行人的境界了。誰說了解自己是容易的呢!(2000.03.06

 

()出離心是一切修行之根本
 

我常說:「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乃至正統佛門顯教密教各宗各派的主張,其實都只是為引眾生到達畢竟解脫、究竟涅槃的敲門磚而已。」換句話說,佛教中不同哲學思想和修行方法,都只是幫助人們到達目的地的乘載工具而已。
 

不過,有一種人即使依樣畫葫蘆、有模有樣地修行,也不可能到家。這乃因缺乏出離心的關係。一切佛法都是到達涅槃的乘載工具,然而,要去的是人,如果人缺乏強烈的動機,則徒然有乘載工具,也到達不了。因此我說:出離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八)克服散亂,談何容易!
 

絕大多數的修行人,都會面臨克服散亂的問題;然而,一般人對這一問題普遍都存有盲修瞎練的無知;因為他們的方法都是透過各種技巧性的、形式性的所謂「修定」,希望達到對治散亂,使自己的心地趨於專一無雜的境地。其實,從我的經驗來看,他們必然會失敗的!無論他們經過無數次的嘗試,都不會成功的。為什麼?就好像一個立志做「拳擊手」的人,他只是每天猛練左拳、右拳、直拳…,這樣的情形,是不足以成為拳擊手的;如果他真的有決心成為傑出的拳擊手,那麼在實際練拳、打沙包之外,更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諸如生活要有規律、營養要充足、每天要跑步、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跳繩、舉重、柔軟體操,以及還要有「人肉沙包」——有人跟他實際對打練習等等。想超越散亂,卻只注重打坐的修定,他的失敗就跟上述的拳擊手是一樣的。
 

一個真正想克服散亂,達到擁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在實際的打坐之前所要具備的條件是非常多的,它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嚴格而言,即使是悟道的聖者,對於散亂也沒有永斷令其不生的證德和斷德,對他而言,散亂有因有時仍然會生起的。據此,可知一般修定的人,的確太低估了克服散亂所需付出的心力!
 

散亂要如何克服、如何降低呢?如前所說,須要具備的條件很多,在此簡單的說,很重要的有兩點,首先要「看淡名利,經營世俗之心要淡薄」,一個尚在名利場合極力與人競逐的人,散亂是不可能的,想修定更永遠只是空願而已另外則是「隨時要將道念跟一切行事作連在一起」。具體的說,吃飯,不能忘了道;爬山,不能忘了道;和人聊天,嬉笑怒罵不能忘了道;乃至談情說愛、夫妻行房也不能忘了道…,如果有人能先做到以上兩點,那麼他會發現:哦!原來散亂是指貪慾熾烈的心。哦!原來散亂是指失去了道念,迷失自我察覺的心。2000.03.17

 

()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會
 

念佛是對的,沒有人敢說念佛不對;問題在你用什麼心、什麼方法念佛?念佛的目的與動機是什麼?這才是關鍵。
 

上師的心法,要結合念佛法門;現代禪若沒有念佛法門,就比不上密教了。

念佛是一種皈依、請加持,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一般人念佛,是嘴巴念、心裡想,但究極而言,他沒活在佛的世界,他的意識上、生活上,佛的角色是不重要的。上師的念佛,有、無無差別,是心中有佛、生活中有佛、起心動念都有佛的影子,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會,佛是我家一員,是我生活的主宰。若無佛,世界就成了無法想像的悲慘!此心境、此意識型態,是走到哪裡都很坦然,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在這樣的心態下進行,這就是上師所說:「皈依是佛教最難、也最高」之處。要真的發出這樣的感觸,才了解太虛大師<三寶歌>的內涵。一般人心中無佛,也不信佛,所以修行很久,仍難以成就,也得不到佛的加持、感受不到佛的攝受
 

什麼是感應?就是感覺而相應!感到無形的法界給他反應,這是心中有佛的人,才有的回應。所以,同樣是早晚課,有心、無心,差很多。
 

一切戒定慧之修習,應在歸依三寶的前提下才有效;若心中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善知識,則三學之修,障礙多、成就難;若生活中有三寶,立即相感相應了。一般人修行如投資,為了分散風險,只把一部分生命與擁有,賭在三寶上,卻保留九成,所以他不成功。心中、生活中有三寶的人,已活在三寶的慈光加被中。經:「佛法如大海,凡夫不可測;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又:「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一九九七年四月五日 師於密嚴精舍說)

 

()淨土九講(第九課)
 

上師病了兩天,可是還是關心你們的道業。昨天上師身體不舒服,差一點休克,明馨來看上師,上師問她說,如果上師圓寂了,妳會怎麼辦?明馨說她會很難過、會哭。上師告訴她要慢慢學習勇敢,不要難過,而且如果上師真的圓寂了,應該為上師感到慶幸,因為上師先走了,表示上師先輕鬆了,先往生彌陀淨土了。
 

一個修行人不管走到哪裡,永遠都是以道為念,心念念都在道,如果有這樣的道心,其實佛法是很單純的。「佛法很單純,可是人很複雜」十幾年以來,一直都是現代禪鐵的教育,一個很明確、很明白的教育,當代也只有現代禪會這樣講。照說人要解脫是不困難的,若解脫困難,那是因為人太複雜了。
 

對於你們而言,上師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裡?上師把你們的「複雜」導引為「單純」,經過上師十幾年的導引,你們每個人幾乎都成為如佛經上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才是真正的指導修行,從錯綜複雜、矛盾的種種畜習性,慢慢導引成為正人君子、有情有義的人,導引成為對人沒有負面情緒的善男子、善女人。佛法的本質是很單純的,如果人不複雜,那人要解脫是很簡單的,十幾年來,上師都這麼說。所以,如果你們單純的話,要悟道解脫是很簡單的。
 

在《我有明珠一顆》的序文上師曾提到:「阿含、般若、禪皆是先聖所傳,但是今天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它?」佛經禪典寫的那麼清楚,可是誰真的相信?什麼叫做相信?真的相信就會按照他所說的去生活,就會依教奉行,將他變成你的生活、性格,但誰願意相信?人太複雜了,人怎麼會信佛呢?人都是相信自己的欲望,相信自己的田園財產,相信自己的喜怒哀樂,誰願意相信佛呢?如果真的信佛,會將他們所說的變成你的生活性格,照佛所說的生活如果真的相信善知識,就將善知識所說的變成你的生活、性格,假如這樣,解脫有何難?
 

個人會解脫,他有一個特色,解脫會讓人大腦愈來愈沒有東西,會讓人愈沒有負擔。上師以前曾說「佛法是什麼?早就忘了。人生是什麼?也不曉得。生活只是如此這般地過著,說什麼都是多餘。」為什麼會這樣?如果按照佛法生活,起初你相信佛法,佛法在大腦,你的大腦中有很多真理,可是等你實踐了以後,大腦的東西就會不見了。所以你們和上師的差別是,你們的真理比上師多,上師修行之所以比你們好,是上師大腦的東西比你們少太多東西了。古時禪宗一句話很貼近上師的心意:「無一物中無盡藏」,又有一句:「像明鏡之心」。上師平常就沒有東西,要有複雜的人來到眼前,上師才會知道怎麼說給他聽,若你不複雜,或你無求於我,你已經滿足了,那我也就沒事了,因為我本來就是沒事的人。為什麼上師能這樣,因為上師實踐佛法。沒有實踐,真理才會囤積在大腦。不是只有貪瞋癡囤積在大腦會死人,囤積在大腦的真善美也會死人;不是囤積名聞利養會死人,即便是偉大的佛陀、緣起性空、清淨的僧團、清淨的聖者囤積在大腦,一樣會死人。
 

什麼叫解脫?臨終時無掛無礙,無畏,任何時候死去都安詳,沒有恐懼,這是一個徵兆。這一點,我想你們都有辦法,因為上師現在教了心法,每個人都有個主;另外,就是日常生活快樂無憂、無掛無礙,那就是解脫的狀態。個人平常如果心事重重,就是太複雜了,因為沒有實踐佛所說及善知識的教;若有實踐佛法,大腦會空空的。大腦空空的,人就會無掛礙,大腦空空的,人就會沒事


  佛法上師可以講很多,但那都是從零出發,從空出有,本來都沒有事,是因為你們有事,所以我說了很多東西,如果你們沒事,上師也沒有東西想講。我了無牽掛,了無遺憾,無所見,無所執。哲學家和修行人的差別在哪裡?哲學家是將真理放在大腦,所以能言善道;修行人則是將真理化為他的血肉、骨髓、生活,所以看不到,這叫得意忘言、得魚忘筌,他不太會說,只會做而已,生活就是他的法。
 

要謹記上師的心法──「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什麼叫無佛無魔?無佛無魔是以佛無魔涵蓋一切主客二元對立,不要去批評別人,不要去否別人,不要去追求神聖的境界,不取不不迎不拒,不要取法、法、非法、非非法,只是一種平懷──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上師要這麼說?這個意思是說,不管是得念失念、成法破法,所有這些兩極二元境界──好不好、對不對、了義不了義、菩薩外道、地獄天宮,佛魔面對兩極的一切事情,要培養一種平懷,培養平常心。而且要切記,不是記住這句話,而是要實踐這句話;然後在實踐這句話的前提下──南無阿彌陀佛。


  雖然上師今天只有談十幾分鐘,但是說一百分鐘是一個圓,說十幾分鐘也是一個圓。佛法很單純,是眾生太複雜了,十幾年來,上師就是將弟子從複雜的人導引到成為單純的人。單純的人與法好相應。若佛法本質是很複雜的,則普天下只有少數的印度頭腦和天才才能解脫,可是佛法是無論對天才或愚昧的人,對高級知識份子或文盲都會解脫的。為什麼?因為佛法的重點是在「信」「行」,信行之後,所有的哲學家或文盲他們的大腦都會空空如也;大腦中只要還有一片真理就糟了,更不用說還有十片、百片的真理。所有大腦中的真理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都是「數法」。數法就是二元對立的法,一定是是非之法、佛魔之法、取捨之法、迎拒之法、非法非非法。要打破這些二元對立、這些取捨,一種平懷,這樣就能與解脫相應,然後在這當中也來念佛吧!
 

此道在實踐,而不在知道或記住口訣,要去做才能將「無佛無魔」徹底忘掉;你要故意忘掉也沒用,要做了才能會意,要去實踐才能化掉,進入化境。(二○○三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