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什麼是淨土?是客觀的國土,還是心淨則國土淨?發佈日期2014/07/08

問:

什麼是淨土?是客觀的國土,還是心淨則國土淨?

 

答:

       
從淨土三經的表達方式來看,都提到了極樂世界的方所位置,如《小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大經》也有同樣的說法:「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處比丘在彼成佛,號無量壽,今現在說法,無量菩薩及聲聞眾恭敬圍繞。」據《觀經》,世尊向韋提希夫人介紹淨土是的方式是「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韋提希夫人表示:「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於是世尊告訴韋提希夫人:「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並稱之為「西方極樂國土」。總而言之,都是以有確切位置的國土來表述的。

       《觀經》云:「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據此可知,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妙淨國土,對諸佛而言,都是可以天眼現量睹見,而且能以其力示之於眾生。而眾生能見淨土,除依仗佛力之外,還可以依於修習特定的止觀,即「日想觀」等「十三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導這些觀想時,世尊幾乎在每一階段都提示正確的觀境,並說:「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這些表述都意謂著淨土有其客觀性,不是眾生隨意妄想可得的。
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拉回佛教更基本的觀點,就能發現:其實所謂「客觀的國土」仍然是唯心所現的。佛教有一個著名的譬喻「一物四境」,同樣一個東西,天見為琉璃,鬼見為膿血,魚見為窟宅,人見為清水,很能說明這個理趣。同理可以推想,即使同樣處在這個世界,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他們的世界其實是不同的。因此,究極而言,沒有真正「客觀的國土」;一切的國土都是唯心所現,因此,淨土必定也是「心淨則國土淨」。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維摩詰所說經》才會說,同樣身處在眾生以為的穢土,但是佛陀的自受用卻是嚴淨的國土,菩薩若能淨化其心,則亦見此土:「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而且佛還告訴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據此,佛國淨土其實就是佛陀自受用的世界。《小經》說:「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換言之,就是眾苦寂滅的無餘涅槃。因此,世親菩薩才會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說,極樂世界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唐代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
     
       諸佛自受用的涅槃境,一方面是佛所自證、自知、自受用的。另一方面,由於佛陀本是慈悲、方便圓滿的大依怙主,本當就對眾生具有超卓的救度力。一般的佛經主要強調前一方面,淨土三經則揭示後一方面。
 
       綜上所述,淨土是什麼?淨土就是佛的自受用的涅槃境界,同時也是佛陀主動拿出來,給嚮往它的眾生無條件分享的涅槃境界,也就是說:具有救度力的涅槃境界。用李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不可思議的法界」。

       它一方面有它的客觀性,因為佛陀的自內證、自受用境界是真實不虛的。另一方面,它也是唯心所現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溫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