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宗教中的紀念:彌陀誕之意義(溫金柯)發佈日期2005/12/11


        漢傳佛教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為「彌陀誕」。據淨土經典,阿彌陀佛成佛在十劫以前,又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既然不是在此世界出生,娑婆世界的佛教界如何定下這一天,說是「彌陀誕」呢?起初頗有疑問,後來知道,原來是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提倡淨土信仰,世人傳為彌陀化身,所以將禪師的生日,就說成「彌陀誕」。因此,「彌陀誕」雖是紀念阿彌陀佛的聖誕,其實也是紀念祖師。這裡說的「祖師」是佛教名詞,在這裡泛指「曾經活生生地來到此世界的宗教人物」。

        在宗教界,紀念祖師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活動。在伊斯蘭教,重要的「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是紀念先知易卜拉欣順從上帝,獻祭兒子的故事。在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的日子更多,可以說,一年到頭都在紀念耶穌,如聖誕節、受難日、復活節、主顯節……多到數不清。各宗教除了紀念祖師的節日以外,又有朝禮祖師聖跡的活動。

        佛教也不例外。佛誕日是紀念釋迦牟尼佛降生印度的生日。佛教徒又紀念佛陀的成道日、涅槃日。在聖跡巡禮方面,佛教有所謂四大聖地,即佛陀降生地藍毗尼園、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入滅的拘尸那羅,都是紀念佛陀在世時的足跡。佛陀的遺物,包括佛缽、袈裟、菩提樹、舍利子,都是佛弟子追思、紀念,甚至崇拜的對象。

        今年夏天到日本旅遊,看到各古寺門口,幾乎都有一個明顯的牌子,說明即將到來的哪一年,將是該宗派祖師幾百歲,或幾百五十歲的「遠忌」,告知人們,他們正為這個重大的日子籌備中。閱讀日本佛教的傳記,知道他們的聚會中,經常講述祖師為求法、為弘法的發心,或悟道的過程、感人的經驗,或受到迫害的經過。一個又一個傳奇,是信徒宗教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題材。

        新約聖經中,曾這樣描述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曾經活生生地來到世界的宗教人物,給當時幸運的有緣人,以及後來同宗教的信徒,能夠給的啟發是豐富而多樣的。因此,後人紀念他們,並不只是俗情的依戀,相反的,更具有宗教信仰的豐富意象。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彌陀誕」,也是先師往生的日子。今年往生二週年的紀念,象山彌陀村舉辦了紀念法會,唯是稱誦彌陀名號。因李老師的導引,而信佛念佛的弟子,稱誦佛陀名號的同時,也是表達對先師無盡的懷念。李老師生前曾對我們說:「上師以後不在了,你們一定會懷念上師。」「以後你們想到上師生前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是你們更深入體會佛法的因緣。」對我及一些同門來說,這樣的懷念,與我們的宗教信仰已經結為一體,無法分開了。儒家之道,孝子守三年之喪;孔門弟子因無血緣,因此所守的三年,稱為「心喪」,但是,即使是三年之後,儒家也仍紀念孔子,未曾停止。孔子死後百年,未曾見過他的孟子曾說:「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又說:「乃所願,則學孔子。」紀念聖賢,會啟發另一個聖賢;從佛教來說,紀念一個念佛人,也讓我們成為念佛人。

 
寫於2005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彌陀誕」,亦是上師往生二週年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