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人李元松老師

活出慧命的燦爛 釋證嚴(台灣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發佈日期2004/10/05


        壬午年仲夏,李元松居士造訪靜思精舍,善緣數面,藉事會理。

        古人有云:「君子如青松,小人如紅花。」青松猶如君子外表看起來不起眼,但是身處各種境界,則毅力無限,不畏風霜。紅花雖然奼紫嫣紅,無限豔麗,卻不經挫折、誘惑而動搖凋萎。在大千世界中,李元松居士(出家法號淨嵩),誠如青松,志廣意堅,勇於接受磨練,時刻反省諸己。幼年時起,即孺慕儒學,道學文化,進而於青年深研佛法禪學。一九八九年四月創辦現代禪教團暨于一九九三年增設現代禪文教基金會,兼容佛教教團叢林制規與民主法制精神,建立現代禪宗門規矩,可謂佛教科學化的典範之一。佛陀示現於印度,講經說法也在印度,但是興盛於中國,尤其在宗教自由的台灣,佛教多元蓬勃的發展,提供人類心靈資糧與社會祥和的源泉,身為台灣宗教團體的先進,現代禪創立的宗風,一、學佛從培養人格,擴充經驗領域開始,二、修行以科學精神,禪定個性為基礎,三、證量的目標是無我與大悲,四、師資與執事的資格以德行為主,五、弘法側重人道精神,六、教團採行議會制,以清靜如實之境為理想。這六大目標的實踐,奠定現代禪教團推動生活佛教、科學佛教、實踐佛教、法制佛教、人道佛教等現代精神弘揚佛法的貢獻。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回顧李元松居士於一九八八年三月,深入佛教,以自研心得倡導「止觀雙運」與「本地風光」兩門修行禪法。一九八九年四月,與早期從學弟子一同創立現代禪教團,開辦各種禪修課程,指導學人修行,並陸續創辦現代禪月刊與佛學網站,弘揚佛法。一九九六年七月,於台北市創建象山修行人社區,同修陸續舉家遷入,安居樂業,精進修行,將世俗生活與修行生活結合、禪修社區、都市叢林。一九八九年北、中、南、東各地共修會陸續成立,公餘仍續著有《經驗主義的現代禪》、《阿含.般若.禪.密.淨士》、《古仙人道》……等十餘部書,言論深受海內外教界與學界之重視。觀其一生謹持「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熱情於弘法志業,慈濟志工有句名言,「甘願做、歡喜受」。李居士雖僅世壽四十七歲,但為人生留下生命有限、慧命無窮的見證,因為他曾說:「他最幸福、最喜歡的是南無阿彌陀佛。」

        西元二○○二年七月,啟於一灘血案的機緣,李居士由釋昭慧法師、性廣法師等陪同造訪靜思精舍與慈濟基金會,居士風塵僕僕初到慈濟,對於慈濟人與精舍、慈濟志業體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充滿疑惑,細心觀察,專注聽取解說,從其表情與言談足見居士對於周圍事物的認真與佛教文物的義理透徹,非不求甚解之學者。從居士事後回述心得,在參觀慈濟過程中,也隨時尋找現代禪教團欠缺什麼,追求新知似乎永遠是李居士弘揚佛法之活水,而慈濟秉承上印下順導師人間佛教理念,推動慈善、醫療、教育與文化等志業之涓滴付出,亦於李居士拜見上印下順導師後,心中對於慈濟精神與佛教人間化烙印更銘刻體認,從過去的陌生,到相識而相知,慈濟與現代禪開始有了交集,也增進彼此更加緊為佛教、為眾生的實踐。

        佛陀行將入滅時仍心繫蒼生,以其慈父悲母之心,再度殷殷叮嚀,讓芸芸眾生於修學上有所依止。證嚴聞李居士於二○○三年十月十六日往生前二月發佈對於佛教界的公開信,宣示「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並反覆垂示弟子「淨土是眾生最後依歸,要一心念佛,行有餘力,要弘揚彌陀本願。」這充分心情即如同社會上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一樣,希望下一代生活幸福,潔身自愛,沒有過失錯誤,直到將與子女死生分離時,鞠躬盡瘁,亦如佛陀愛護眾生心情,諄諄教導。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借用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其中一段「……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相信李居士已為「現代禪」用生命做了最佳詮釋,明性心悅往生西方淨土。真正用心付出的人,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公元二○○四年十月五日(農曆八月二十二日)
于 靜思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