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人李元松老師

龍樹會館搬遷前夕上師為中部同修開示_節錄有關淨土(19970219)發佈日期2017/12/14

龍樹會館搬遷前夕上師為中部同修開示_節錄有關淨土(19970219)


 

 

(明樸師兄發言,內容聽不太清楚)

        那樣非常好,所以明樸很難得,因為有老輩來學現代禪,使得現代禪變得帶有一些古風,你們有沒有感覺?就是說雖然是現代禪,但是老輩仍然會來學現代禪,表示現代禪帶有一點古意。剛才明樸所說的有一點,上師覺得非常好,你可以舉出那句上師常常說的「教團可以不要,世界可以沒有,就是不要遺失了修行人悠閒隨緣的心。」你會引這句話,上師覺得非常讚歎,也覺得驚訝說,明樸竟然有這樣的見解。其實這句話再進一步剖析可以這樣說,「可以沒有道場,可以沒有師父,可以沒有善知識,可以沒有財產,可以沒有兄弟姊妹,可以沒有健康的身體,樣樣都可以沒有,就是不可以沒有念念正念,念念悠閒隨緣的心。」可以這樣來解釋。進一步其實上師的意思就是,教團是佛法僧的僧寶,我們說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僧的意思就是教團,很多修行人集合而成的教團,僧這個教團可以沒有,世界就是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不要,但是不可以遺失我們修行人的功夫,我們在用什麼功夫不要遺失了,這個見地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上師鼓勵明樸、明如你們把這個見地要抱在心肝內,現在重點是,什麼是功夫?悠閒隨緣是一個形容詞,悠閒隨緣要怎樣保任?上師說就是要「一心念佛」、「念佛一心」,我們平常就有一個功夫在用,等到百年因緣到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不知道怎麼抓功夫,黑白無常到的時候,我到底要修本地風光還是修止觀雙運,還是修四念住,還是修大手印,還是要修動中定,還是要數一、二、三,那個時候手忙腳亂都來不及了。我們若是平常有一個功夫在練,習以成性,常常練,練久變成本性,練久變成我們的,練久變成聖胎,所以平常就要保任聖胎,這樣有一天大限來到才不會手忙腳亂。那個時候一樣正念分明,「世界可以不要,教團可以沒有,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像親鸞聖人的徒弟蓮如上人所說的「名號既出,無佛無魔,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唸出的時候,都沒有世間的事情了,佛這邊也沒有,魔那邊也沒有,繼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做我們的功夫,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做我們的總持,然後放下教團,放下世界,乃至於放下對佛祖的執著,放下對佛法的執著。因為「佛」是什麼?佛就是「阿彌陀佛」,「法」是什麼?法就是「阿彌陀佛」,「僧」(聖人)是什麼?聖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唸「阿彌陀佛」時萬緣放下,這樣一句「阿彌陀佛」修圓禪宗和修圓淨土宗,「萬緣放下」就是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淨、淨土,「阿彌陀佛,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阿彌陀佛」,這樣到時才不會像古人說的「臘月二十八,手忙腳亂」。所以我們首先要有一個見地,如你剛才所說的「教團可以沒有,世界可以不要,但是不可以遺失功夫」。這個功夫,以前上師廣泛而言,就是「悠閒、隨緣、寬坦、無整、自然住」的心,悠閒的心、隨緣的心、寬坦的心、無整的心、自然的心、任運的心、自在的心,但是「悠閒隨緣」這四個字所描寫的是一種的功夫,看你用什麼功夫。用大手印的人繼續用大手印,就是說,大限到來繼續修大手印,大限到來繼續住於本地風光,大限到來繼續住於四念住,大限到來繼續住於止觀雙運之中,若是念佛,那就是大限到來一句阿彌陀佛。這個見地要有,而且要去實行,這樣我們才能「堅持正覺」。「正覺堂」就是要讓人堅持正覺的場所,所以我們必須要堅持正覺才不會違背老師父「正覺堂」的本意。所以鼓勵用一句「阿彌陀佛」融攝所有的心法,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有很多事情,就是「阿彌陀佛」。


(以下跳接另一段,上師回應蔡○○的發言所作的開示)

        是啦!雖說「阿彌陀佛」,其實是不分東方藥師如來或是娑婆釋迦如來。「阿彌陀佛」就是代表一切佛,一佛等同一切佛,一切佛等同一佛。有人曾經問我「上師,觀世音菩薩比較大,還是普賢菩薩比較大?」,我說你怎麼不問「阿彌陀佛武功較強,還是釋迦佛武功較強?」就是說其實都是凡夫心,徹底說來,初果就像夢幻泡影,二果、三果、阿羅漢就像夢幻泡影,十地菩薩、諸佛菩薩就像夢幻泡影,都是假名。所有的佛、菩薩、聖者,祂為什麼稱之為聖者?祂為什麼稱之為菩薩?祂為什麼稱之為佛?就是因為體悟空性,而且祂的行為、祂的起心動念都和空性契合,不但契合,而且在契合之中產生大悲心,不但產生大悲心,而且久遠劫以來一直住在空中發大悲心,然後經過久遠劫,悲智覺行圓滿,所以稱作「佛」。

        有一種東西比佛還大的,你們都不知道,也許你們在座的有人知道。「倚天屠龍記」裡面,誰的武功最強?就是張無忌嘛!若是佛教裡面,誰的武功最強?你們都以為是阿彌陀佛或是釋迦佛喔?若要這樣說,那要解釋清楚,你如果解釋得清楚,可以算你對;你若解釋得不清楚,要打你三下。武功比釋迦佛、阿彌陀佛更厲害的是誰你們知道嗎?自己?敲你的頭喔!你自己那麼厲害?你煩惱顛倒妄想,那就是亂講的!就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個名稱叫做「佛母」,佛祖的老母,三世諸佛從它的肚子裡出來的,「三世諸佛從中出」,「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經典有講,「般若」又叫「佛母」,所以你若要求菩薩,不如求佛,若要求佛,不如求般若。般若在哪裡?般若在你的心中。你如果能向心中求得般若,這樣你就像去拜佛祖的老母,比拜佛祖更厲害。所以真正能夠了解佛法的人,他能夠把般若波羅蜜隱藏在什麼地方?懂般若的人,他可以把般若波羅蜜藏在茶葉之中,所以喝一口茶,啊!真好!他可以把般若波羅蜜藏在每天早晚要燒的香之中,他可以把般若波羅蜜藏在什麼地方?藏在打坐的時候,他可以把般若波羅蜜藏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把般若波羅蜜藏在一切處。

        所以真正的淨土宗教人念佛,有分「有相法」和「無相法」。「有相法」就是單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相法」就是上師說的「萬緣放下,南無阿彌陀佛」,因為萬緣放下的本身就是般若波羅蜜,諸佛菩薩都是因為萬緣放下而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三地乃至於十地菩薩,乃至於成就等覺菩薩、佛、三藐三菩提,都是因為萬緣放下。所以如果一個人要求佛,要成佛,那他應該要萬緣放下,體取到般若波羅蜜,然後「阿彌陀佛」。

        所以以前上師也有跟你們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有金剛眼的大禪師,每天早晚都在誦經,有一個修禪的煉氣士,禪味帶很重,跟那個大禪師說「原來你還有這個」,意思是說,我們都掃心非相,都沒有了,你還在念經。那個師父就突然敲他的頭,叩!,說「你才有這個」,繼續叩!叩!叩!誦他的經。

        上師跟你們說,般若波羅蜜就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是「佛」,萬緣放下就是「般若波羅蜜」,萬緣放下就是「覺」,一切要萬緣放下。因為你萬緣放下你不會穩定,像那布袋戲裡運功下去,撐不久,會一直浮起來,因為萬緣放下維持不久,所以用「阿彌陀佛」將它鎖起來,使心住於萬緣放下的境界,或者說,使心住於接近萬緣放下的境界。「萬緣放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萬緣放下」。

        所有的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所要告訴人的,無非是「萬緣放下,阿彌陀佛」這樣嘛!淨土宗是「萬緣放下,阿彌陀佛」,有的是「萬緣放下,本地風光」,有的是「萬緣放下,只管打坐」,有的是「萬緣放下,堅持正覺」。無論你名詞是什麼,那是你下手的功夫不一樣,它的原理絕對離不開「萬緣放下,一心……」,只是一心做什麼不一樣而已。一心喝茶,一心打坐,一心念佛,一心燒香,一心誦經,一心持咒,一心觀想,一心住於什麼地方,但是統統一樣「萬緣放下,一心……」。上師相信說,三藏十二部一言以蔽之,就是勸人要「萬緣放下,一心……」,做什麼?淨土宗就是「阿彌陀佛」,曹洞宗就是「萬緣放下,只管打坐」,無非如此。

        所以蔡○○你也是了解上師所說的念佛的真義,那就要去實行。當然是這樣啦,人因為業障深重,撐不久,現在撐得住,等一下回去看電視又忘了,所以要常常練,時常堅持正覺,提起正念,由點變成線,由線變成面,「功夫成片」你們看過這四字嗎?經典、禪典常出現「功夫成片」,一片光明,去到哪裡都差不多。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