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暨考辦

自然法爾章 日本.親鸞聖人發佈日期2014/06/20


日本.親鸞聖人
江支地先生漢譯

       自然者,「自」是自行,非行者計謀;「然」是使然之語,「使然」云非行者計謀,是如來誓願所使然,故曰「法爾」。云法爾者,如來之誓願故,此「使然」謂之「法爾」。法爾是誓願,非行者之計謀,故曰「法德使然」。一切皆初非人意,故可知以無義為義。

       自然本為使然之語。阿彌陀佛誓願,信南無阿彌陀佛者將予迎往,非行者所思善思,是謂自然,所聞如此。誓願之要,在使成無上佛。無上佛者,無形。無形,故曰自然。如示有形,不云「無上涅槃」;示知無形之狀,始稱阿彌陀佛,所聞習如此。彌陀佛是示知自然之領也。既知此理,自然之事,不宜常加議論。自然如常加議論,則無義為義,尚有義矣!此佛知所以不可思議也。

 

【漢語白話譯】

        所謂自然,「自」就是自行的意思,不是由於我們人的智謀而來的。「然」就是「使它成為那樣」的用語。使它成為那樣,也不是由於人的智謀,那是如來的誓願使它成為那樣的,所以叫作「法爾」。「法爾」是如來的誓願(那是「法」之本身,同時又是這個法),使它成為那樣(爾)的,所以叫作「法爾」。可見「法爾」就是佛的誓願,所以即使沒有人的智謀,也會由於法德,而成為那樣。(知道了這個道理,)人就不會去計較、思量,「以無義為義」就是這個意思。

        自然,本來就是表示「使它成為那樣」的一句話,阿彌陀佛的誓願,原來就與人的意圖無關。是阿彌陀佛誓願要把相信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迎往西方的,並不是人之思善、思惡所能左右。不去想要這樣、要那樣,就是自然,我所聽到的就是如此。阿彌陀佛所誓的要點,是要使念佛的人成為「無上佛」;「無上佛」是無形的,無形所以是自然。如果展現出來的是有形的,那就不稱為「無上涅槃」了。為了要讓我們知道什麼無形,才有阿彌陀佛這樣的稱呼(來到我們面前),我所聽到的就是如此。阿彌陀佛是要讓我們知道自然的真相的一種手段,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不要常常去討論這個自然。常把自然說成是這樣的、那樣的,則「以無義為義」就變成「以有義為義」了。這種微妙的心的活動,就是人智無法了解的佛的智慧。(錄自江支地譯,《念佛探微》,台北,法爾出版社,一九九○年三月第一版。)

 


【解析】

       李老師在1994年8月1日《現代禪雜誌》第45期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訪現代禪創始人李元松〉中說:「我曾翻閱法爾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日本淨土真宗的書籍,覺得我的彌陀觀比較相似親鸞晚年的彌陀觀。」而所謂「親鸞晚年的彌陀觀」,即是指「自然法爾章」而言。此篇的末後署:「正嘉二年(1258年)十二月十五日,愚禿親鸞八十六歲」,被稱為「親鸞最終文獻」,展示了親鸞一生念佛最終的體會。

        在此篇中,親鸞指出,淨土信仰的核心信仰,也就是「稱念彌陀名號,臨終必來迎接往生」。念佛之人求往生,但是往生這件事是彌陀的誓願力使然,念佛的人無論他是善是惡,都無所著力於此。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結果,是念佛人最終成了佛,得到無上涅槃。而「無上佛」與「無上涅槃」,都是離於一切形相,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境界。換言之,念佛人在往生之前,對於往生淨土一事,是無法計度、無所著力的,而往生淨土以後,則成為無所計度、無所取著的無上佛、無上涅槃。因此他的結論是,念佛一法,是佛以其不可思議的智慧,引導眾生「自然法爾地」入於「自然法爾」之境的妙方。

        佛教的智證法門,無論是阿含、般若、禪或密,都是經由「無我慧」的建立,來達到離於計度分別,而趣向涅槃。親鸞則指出,念佛法門亦使行人,不期然而然地,契入離於計度之中。這樣的詮釋,已有「念佛求往生的當下,即是離於分別計度,最終成就無計度的大涅槃」之意。親鸞這樣的詮釋,可說是以自己親身的體會,又將「他力法門」的原理,與智證法門的原理連繫起來。親鸞認為,這是「佛智不可思議」的體現。筆者認為,這是親鸞用自己的身心實踐,所探索辯證出來的道理。這也再一次說明了佛教「隨法行」的智證法門與「隨信行」的他力法門,表面上的差異,難掩其內在相互通同的關係。

        筆者認為,李老師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彌陀觀比較相似親鸞晚年的彌陀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信仰」與「智慧」的泯然合一所致。當然也包括了他們同樣都以「自然法爾、無形相、無上涅槃、不可思議」這一類的觀念來界定「阿彌陀佛」。

        但是,他們的彌陀觀之間,仍有明顯的差異,尤其是進路的差異,是完全相反的。親鸞是從「隨信行」的他力法門出發,趣入原屬智證法門的「無分別計度」;而李老師則是從「隨法行」的智證法門出發,融入原屬他力法門的「皈依法界不可議的力量--彌陀」。
(金柯按:本解析的部份文字,延用筆者自己在「佛教祈願心靈的探索:以淨土信仰為核心」一文的內容,再作進一步的闡述。)

 
溫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