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淨簡介

「不打不相識」的殊勝法緣 憶摯友李元松老師(上) --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錄片段分享( 釋昭慧)發佈日期2016/04/05

轉載編輯自 昭慧法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aohwei,2016-03-28)

「不打不相識」的殊勝法緣
憶摯友李元松老師(上)
--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錄片段分享


        我與現代禪曾有過一番筆戰,我們一再辯論一些對導師思想的看法,但是我對他們比較溫和,不是因為交情的緣故,而是我覺得他們對導師思想其實也有敬仰之處,而且受導師思想的影響很深。雖然他們不贊同的是導師的部分論點,但是並非完全站在反對者的立場來抨擊導師,就像李元松說的:「有受,有不受」,李老師的弟子溫金柯基本上接受老師的意見。所以對於不受的部分,我願意和他們多做一些溝通。可以說,我們之間的殊勝法緣,是在「不打不相識」中建立起來的。
        李老師很有英雄氣魄,有大開大闔的格局。我在《世紀新聲》的自序裡曾提到:「這些人我當年通通都打過筆仗了,大戰數回合,曾幾何時,教界學界心目中,張揚舞爪的江教授,以及教界視為魔頭的現代禪掌門人李元松,都與筆者相交莫逆,在筆者打拼的時候,他們總不忘從旁協助。」李老師對這段話很高興,特別對於被教界視為「魔頭」,他也很怡然自得,後來跟我的互動就比較多了。
        居士佛教的發展,我覺得未嘗不是一種可能,不應該站在僧伽本位的立場,給予負面的評價來貶抑他們。禪修總是有一些個人相應的體會,這些體會如果解釋成證果,當然會引起很大的爭議。關於這點,李老師後來願意修改,不再以學員的禪境直接予以授記。這點讓我很佩服他。
        另外,他強調情慾可以適當疏導,以一個在家居士組成的團體,教在家人如何務實地面對情欲,這本來也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拿來貶抑出家價值,我當然是會回應。所以跟他們之間有著長期的互動與論戰,到後來因為彼此之間有了互信基礎,下筆時就會客氣一些,跟李老師之間的互動也就愈來愈好了。
慢慢地,我們就建立了私人情誼,他很高興地讓我帶他去見導師,於是就在第三屆印順學研討會後不久,九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他皈依在導師座下。由於《世紀新聲》這本書,引出我們更多的互動因緣,爾後現代禪甚至加入第四屆印順學研討會的籌辦,還提供台北信義區一棟房舍,十年無償借予關懷生命協會,甚至為我在協會附近建一「觀音小築」,以供我到台北時落腳休憩,我始終非常感激他,也十分懷念這位摯友!
(未完待續)

以上,是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錄片段,今晚於是特為尋找與李老師合影的一些歷史照片,並依本文之(上)、(下)篇,分享於後:


91.4.26. 李元松老師於印順導師座下皈依三寶,法名慧誠。典禮之後,向印順導師敬呈現代禪「象山修行社區墨寶選輯」。


91.7.10 與李元松(左一)、禪龍(左二)至靜思精舍向印順導師禮座。


91.7.10 四人拜會證嚴法師(左一:林碧玉居士,右一:王端正居士)。


91.7.10 深夜返回台北,昭慧、性廣法師應李老師之邀,至現代禪掛單中心住宿一夜。


乘騏驥以馳聘兮,來吾道夫先路!
憶摯友李元松老師(下)
--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錄片段分享


        李元松曾認真思考轉向的可能──接受導師的思想,因為從導師思想中能解答他們許多的疑惑。但是另一方面,在修行或宗派見地上,他確實對導師是「有受,有不受」的。第四屆印順學研討會之後,現代禪決定再回到內修的路上。一個那麼大的團體要轉型並不容易,縱然李老師有意轉型,但是其他的人習慣了內修的舊調,是不見得能同意的。基本上,李老師還是尊重教團中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以後來現代禪還是轉回到內修路線去了。
        他示寂於九十二年十二月十日,世壽方纔四十七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臨終前向教界發佈公開懺悔啟事,說他由於生了一場病,感覺過去的功夫使用不上,從而生起疑情:過去所謂的「悟道」,應只是自己的增上慢。因此為其部分知見不純正之一事,深感慚愧而至誠懺悔。
        我認為:較諸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李老師更已超拔乎「欲辯」的微細意念,直下抒表了「隨立隨掃」的禪者風範。楚辭有云:「乘騏驥以馳聘兮,來吾道夫先路!」走在古聖先途上,李老師的自我決絕,不啻是乘「無我」之騏驥,馳聘於「無何有」的宇宙故鄉,那是何等灑落自在的生命意境啊!
        這段公案在我心頭浮現的另一個意象,則是戊戌君子譚嗣同先生的:「我願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度關河。」(記得李老師知我鍾意此偈,曾請藝術家小魚書寫,掛在他為我在台北象山設置的「觀音小築」,如今這幅墨寶就掛在我的書齋。)
        那就不妨從「菩薩風範」的角度來詮釋此事:李老師臨終前作了如此決絕的自我解構,或許是想要在有生之年,全面拆解現代禪教團與佛教界在見地與言語上對峙的稜稜角角,將一切爭端劃上句號,好讓弟子們拋開宗門情感的歷史包袱,全身心交付彌陀,大踏步邁向淨土!
        或許是一份對弟子們徹骨徹髓的大慈悲心,讓他泯絕「是非真假」的戲論,融入無限情義的願海吧!
        我十分敬佩他的真誠與勇氣,特別是他對教團弟子們的無私護念,讓他臨終選擇與教界和解一途,不讓弟子們揹負著與教界對立的包袱,從而選擇全盤自我否定之一途。因此他的懺悔與自我否定,反倒讓我對他產生了更高的敬意。

以上,是國史館口述歷史訪談錄片段,今晚於是特為尋找與李老師合影的一些歷史照片,並依本文之(上)、(下)篇,分享於後:


91.9.4 李元松老師賜贈觀音小築,並於小築前合影留念。觀音小築門口(「觀音小築」木匾由李元松老師題名,藝術家小魚居士書寫並篆刻)。


91.11.3 到嘉義妙雲蘭若向印順導師禮座。


91.10.4 李老師個人在信義區租賃了一棟三層樓房,供法界出版社與關懷生命協會無償使用十年。於啟用茶會前夕,李老師提前蒞臨新址,於敝人辦公室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