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淨簡介

現代淨土宗要義初探 ──讀《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溫金柯)發佈日期2007/01/05


一、前言:

        李老師1993年6月,第一次集眾宣講念佛之道《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時,曾經說:他最後要寫的一本著作,是關於淨土信仰的。[1]但如眾所週知,李老師後來正式出版的著作中,並沒有關於淨土信仰的專著。然則,李老師闡述他對淨土宗理解及信仰的文字,從1992年3月在《現代禪雜誌》發表〈皈依彌陀〉以來,在相關的著作中一直持續出現。而對現代禪弟子專門講授淨土信仰的課程,主要的有:1993年4到8月講,並將錄音帶公開發行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共7講),以及1995年開始的,對「密嚴二會」同修講課的實況錄音,李老師後來選擇其中13堂課,成為一套錄音帶,寄贈給現代禪同修聽聞修習。2003年春,李老師又以全體現代禪同修為對象,講授「淨土念佛九堂課」,是為李老師最後正式的教授。這些內容,相當詳盡地呈現了李老師對於淨土信仰的看法。因此,李老師生前雖然未完成的這部名稱訂為《我為什麼皈依彌陀》的著作,但筆者相信其內容已經詳盡的說出了,並無缺漏之憾。

        在我們的共修會成立之後,過去幾個月,經世國、敏慧師兄姐的發心,已將前述三部講義整理完畢,並作內部的出版。從這些講義中,可以看出李老師的淨土思想是宗本於淨土經典,參酌歷代淨土宗祖師的言教,並以自身對佛法的理解與體證作取捨,而有其一貫的理路與脈絡,形成深具特色的看法。

        對現代禪的弟子來說,李老師雖然從1992年就開始提倡淨土念佛,而且同修普遍都依師命,早晚念誦
〈淨土發願文〉。但無論對李老師或現代禪同修來說,整個現代禪的教法仍是「以禪為主,以淨為輔」的。雖然李老師1992年以來,一直強調淨土宗是最成熟的佛教;雖然李老師後來幾年,以自號「信佛人」來表白與其是個禪師,勿寧說是個淨土信仰者;雖然李老師對於淨土信仰的闡釋,已經非常完整而有特色,但是直至2003年12月李老師往生前,李老師的思想,從來沒有「以淨土信仰為主」這樣的方式,被好好的認識過。

        筆者曾以〈現代禪的真理觀--從自由的靈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描述過李老師一生思想的轉折,敘述其動態的演變。任教於世新大學法律系的張嘉尹同修,曾撰寫〈現代禪及其思想特色〉一文,整理過李老師「以禪為主」的思想風貌,這是現代禪思想較為人所熟知的部份。但筆者認為,如果把軸心轉移到「以淨土信仰為主」,來看李老師的思想與信仰,將呈現出另一番風貌,而這將是李老師更成熟或更內在的思想與信仰的風貌。

        李老師在2003年講「淨土九堂課」時,曾經談到,當時現代禪教團以SARS疫病的流行為因緣,再度杜門潛修,其目的:一是為了「專心教弟子」,二是為了「可以如脫韁之野馬,直暢本懷。」而這裡,妨礙其直暢本懷的,正是現代禪過去的教理哲學風格。他說:「這麼多年,現代禪的教理哲學風格已經建立。若(不潛修,而)還在佛教界談,談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為了架構那樣的哲學,必須犧牲本懷,或者說延後本懷。因為本懷太快,會亂了那個架構,否則『現代禪』就要變成『現代淨土』了。」[2]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李老師如果要「直暢本懷」的話,他用了「現代淨土」這個名詞,來指稱自己最親切、最真實的宗教觀。

        因此,筆者在這裡,嘗試以淨土信仰為軸心,重新整理李老師的思想與信仰,並且名之為「現代淨土宗要義初探」。


 
二、方法

        如前所述,現代禪的教法是「以禪為主,以淨為輔」的。因此,李老師在1992年「皈依彌陀」之後,雖然在信仰上推崇淨土宗為最成熟的佛教,但是並未全然拋棄禪者的角色,也沒有停止講授禪法。如前所述,直到2003年之前,他並沒有「如脫韁之野馬,直暢本懷。」現在既然要發抉其被「現代禪的教理哲學風格」所「延後」或「犧牲」的「本懷」,應當將李老師講授禪法的內容,暫時放入括號,而直視其闡述或抉擇淨土宗思想的部分。

        「視角不同,則所認識的對象將呈現結構性的變化」,以「淨土信仰為軸心」來認識李老師的思想,也將產生這樣的效果。從選材來說,本文將把注意力集中在李老師對於淨土信仰的闡釋部份;從論述的策略來說,本文將先以《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作為基礎,呈現李老師的淨土信仰之要義,然後再以《密嚴二會講錄》及《2003年淨土九課》觀察其作為補充或推闡的部份。這樣安排的原因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是李老師首次有系統的宣講他對淨土信仰的理解,教導弟子如何念佛往生淨土,且是公開發行的教材,因此可視為李老師的淨土觀的基調。《密嚴二會講錄》及《2003年淨土九課》,時序在其後,故著重觀其作為補充或推闡的部份。


 
三、關於《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在李老師的各種論述中,是第一次詳述他對淨土信仰的看法,因此具有特別的意義。這套「國語發音.平裝9卷」的錄音帶,是由「台北佛教信心蓮社」發行。在包裝盒上有這樣的說明: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為李元松老師一九九三年間講於台北佛教信心蓮社的法談實況。內容共分七講,依序為:


一、 人間不是我的家

二、 年輕的心不懂無常

三、 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

四、 憨憨的念佛最好

五、 佛寺鐘聲告訴人們世間無常

六、 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

七、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


        本套錄音帶原本只致贈給現代禪護法委員,後因許多護法委員認為本套錄音帶非常適合志在念佛解脫的行者聽聞,理應廣傳;現代禪因而將這套錄音帶流通,和十方有緣的善信結緣。

          
「台北信心蓮社」是現代禪教團創建2年後,付囑見性法師主持的專門以念佛為主修的道場,對內稱為「清淨流」,對外稱為「淨土門信心蓮社」。《現代禪雜誌》25期(1992年1月),頭版的一條新聞介紹了這一流派的成立。

        長久以來,部份佛教人士總以為念佛法門是不了義的佛教,甚至有人比擬為波斯太陽神教,認為淨土思想多少含有外道色彩。為此,李老師甚表遺憾,常感慨的說:「願待自己更成熟之際,現代禪教團後繼有人之時,有幸投入淨土門。」

        李老師雖以禪為名,弘化於佛教界,但心深深仰讚彌陀聖教,在現代禪的叢書,早已透露對淨土的肯定;隨著自修與弘化日久,益發增添對淨土皈命之心,屢勸現代禪弟子:「倘若於本地風光念念不退轉之境沒有把握,則應禪淨雙修,甚或捨禪一心念佛、老實念佛。」尤其經常向早期弟子吐露祖師禪高峻難修,並又須具足福報因緣,長期親近大善知識;而淨土教則依阿彌陀佛的誓願,但一心歸命,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即可收增長善根、消除業障之效,進而可以得定、發慧、開悟、證果,實乃廣大群生依止的殊勝法門,期望有指導老師專攻淨土,率先提倡都攝六根,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的法門。

        
在見性法師的主持下,1992年5月,現代禪教團成立「印經會館」,統籌現代禪出版社的庶務。9月,印經會館正式運作。11月,李老師開始常住印經會館,在法務的餘暇,參與著作文稿的修潤工作。


        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講的開場白中提到,從1992年11月,來到印經會館之後,就想與經常出入會館、過去主要親近見性法師的「信心蓮社」的同修法談。經過5個月的相處,對同修的根性更加熟悉之後,於1993年4月,開始每兩個星期一次的共修[3]。從4月3日開始,到8月28日,共七講,並將錄音帶結集成《這輩子最幸福的事》出版發行。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的發行情況,如前面所引述的「出版說明」:「本套錄音帶原本只致贈給現代禪護法委員,後因許多護法委員認為本套錄音帶非常適合志在念佛解脫的行者聽聞,理應廣傳;現代禪因而將這套錄音帶流通,和十方有緣的善信結緣。」而且李老師曾經一度有意將講演的內容整理出來,以《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的名稱出書,但後來又擱置了。李老師在1994年8月1日《現代禪雜誌》第45期,接受專訪時提到:「本來我有一本《這輩子最幸福的事》預備印行上市,後因考慮一般人倘非對禪有深厚的基礎,並不容易信解彌陀法門;基於能否利益讀者的考量,書稿暫時被我留置沒有印行。」筆者認為,這時的考量應該還包括前引2003年所說的:「這麼多年,現代禪的教理哲學風格已經建立。若還在佛教界談,談的一定要符合以前的看法。為了架構那樣的哲學,必須犧牲本懷,或者說延後本懷。因為本懷太快,會亂了那個架構,否則『現代禪』就要變成『現代淨土』了。」[4]因此,這份《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的文稿,一直要到李老師往生後,於2006年,才由華敏慧師姐發心,重新逐字整理出來,在共修會內部出版,作為共修的教材之一。


 
四、李老師自述「由禪轉淨」的歷程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李老師成立現代禪教團之初,並未以淨土宗的信仰者自居,即使前引《現代禪雜誌》25期(1992年1月)現代禪教團成立專門以淨土念佛為主的流派,當時對李老師的敘述仍然是:「隨著自修與弘化日久,益發增添對淨土皈命之心」,但到兩個月後,《現代禪雜誌》27期(1992年3月)刊登李老師的四則〈法談摘錄〉,其中最後一則是〈皈依彌陀〉,李老師才正式這樣說:「面對人類的共業,渺小無知的我,很歡喜的皈依彌陀。」因此,我們可以認定:李老師到這時才開始投入彌陀的信仰中。

        關於李老師由1989年初出佛教界展現的理性、自力的禪者風貌,到1992年轉成皈依彌陀的「信佛人」的歷程,我在〈現代禪的真理觀--從自由的靈魂到信心的英雄〉一文,有過詳細的說明。

        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李老師也有幾處談到這一信仰轉折的過程。其原因,一是在弘法度生過程中的挫折與體認[5],這是與外弘有關的。二是隨著佛教核心體認的深入而產生信仰型態的轉變,這與內證有關。

        我讀過一些日本翻譯的佛教通俗書刊,流行一種講法,說「淨土宗是佛教修行失敗者最後的歸宿」、「絕望的呼喚」云云。我想,這可能與日本淨土宗發源於法然上人個人的學佛經歷有關,而且也應該確有一部份的淨土行人是這樣來的。

        但是,不能忽略另一部份明顯的事實,那就是也確有一部份轉入淨土信仰的佛教徒,並不是由於他們在修證上的失敗與挫折,而恰恰相反,是由於他們在原來法門體驗的深化而來。日本禪宗大德鈴木大拙的弟子秋月龍抿(玉字旁)寫的《鈴木大拙的生平與思想》,提到鈴木晚年接觸淨土真宗,而思想與體驗愈加深化[6]。

        元代的禪僧天如惟則(寂於1354)寫的《淨土或問》,列舉了許多提倡淨土念佛的禪僧:屬法眼宗的有永明延壽,屬臨濟宗的有死心悟新、北澗居簡、天目文禮,曹洞宗有真歇清了,雲門宗有天衣懷義、圓照宗本、大通善本、慈受懷深等等。其中還特別引述真歇清了的《淨土說》,指出「念佛法門」,「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大正47.293c),也就是曹洞宗的禪僧普遍都密修念佛。又說:「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之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大正47.293c)換言之,是在禪宗的體驗之上,進而肯定淨土宗的價值。從漢傳佛教的淨土宗的發達史來看,這種的「同時修習淨業的禪者」,以及在此同時肯定「淨土優於禪」,可說是漢傳佛教的歷史經驗中更主要的脈絡,而與日本淨土宗的發展經驗脈絡不同。

        李老師的由禪而至於皈依彌陀,可說是和漢傳佛教的歷史脈絡相契符的,也就是同樣是植基於禪的體驗,而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他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曾針對「台灣一般知識份子之所不容易信佛」作這樣的說明:


據我的經驗,對佛陀的信心,對淨土的信心,它有一個基礎要建立在:他對世間已經看透了。[7]

        
接著說:

上師為什麼會由禪轉入淨土?(剛才說的)那個次第剛好是一個證明,所以我說是『我的經驗』──因為上師經過禪的修練。

我為什麼會修禪?是因為我修《般若》;我為什麼會修《般若》?是因為我修《阿含》。由《阿含》、《般若》、《中觀》、禪,而由禪再轉入淨土。所有《阿含》、《般若》、《中觀》、禪,都是在講這個世間是很短暫、如夢如幻,這個身體好像是臭皮囊。……對世間多看破一分,對彌陀的信自然而然就增加一分;對彌陀如果真正增加兩分的信心,一定相對的對世間看透兩分才有辦法。這是上師的經驗。[8]

        
筆者在這裡,特別注意到的是:李老師在這段話中,用「由禪轉入淨土」這樣的話,來描述自己的轉變,換言之,是在「信仰型態的認同」這一領域的事。這是1993年說的。追本溯源,這一轉變的時間點,應是發生1992年3月,也就是發表〈皈依彌陀〉一文時。李老師1993年6月5日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談到:

自己從佛法、從經驗裡面,經過幾百千次的思考,而最後確定的答案說:『唯有皈依彌陀!』我覺得這個是最如實、最妥當,也是一條解脫的捷徑。……

以上師自己來講的話,我大概是從大約四、五年前才慢慢地感覺這件事,然後一直到大概這一年多來,才感覺這個心愈來愈切,愈來愈親切。……差不多到最近這一兩個月,甚至是最近這一個月而已,覺得怎麼樣?還是只能夠這樣形容:愈來愈親切、很親切。[9]

        
依這段話,把時間推到「這一年多來」,同樣應歸結到1992年初,也就是寫〈皈依彌陀〉時,有了一個重大的轉折。而且,到講1993年4月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之後,其親切感還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我們在研究李老師的淨土宗信仰時,可以確定下來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

 
五、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一:「念佛」──願生極樂淨土之心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阿彌陀經》

        如前所述,筆者在這裡,要將李老師講授禪法的內容,暫時放入括號,而直視其闡述或抉擇淨土宗思想的部分,整理成「現代淨土宗要義」。

        淨土宗最主要的行持就是「念佛」。

        一般的佛教詞典,談到「念佛」,都會把「念佛」分為: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稱名念佛等等。而一般認為,淨土宗的特色,就是主張「稱名念佛」。但是李老師在他第一次有系統的闡釋念佛之道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的第一講,對「念佛」的界定,卻完全脫離了上述的分類,而直接以淨土宗根本經典《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為依據,來界定「念佛」。他說:


什麼叫作「念佛」?「念佛」就是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至心信樂,欲生彼國,謂之念佛」。

你對阿彌陀佛有信心,「至心信樂」。什麼叫「至心信樂」?很虔誠的,很真心的,相信的、喜悅的、心甘情願的,發願說我以後要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這個叫作「至心信樂,欲生彼國」,欲生「極樂世界」那個國度。[10]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內容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志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這一段經文開顯了阿彌陀佛他力接引的要義,也是整個極樂淨土信仰的核心根據。李老師根據這一段經文,來界定「什麼是念佛」,可說是掃除傳統的葛藤,直探淨土信仰的驪龍之珠。

 
六、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二:「往生淨土」──生於如來之家,體現寂滅之樂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往生淨土論》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對於極樂淨土的依正莊嚴,也就是往生淨土的狀態,有相當詳盡的描繪。對此,李老師是信仰為真的,但他表示,無法像一般的淨土宗的宗教師那樣去複述或描繪。李老師在《2003年淨土講義》中說:

上師的信仰是一種誠實的信仰。上師不會談到淨土的種種事。上師會說:「我信仰祂。」

如果知道往生後會去那裡,那怎麼會叫作「信仰」?那樣叫作「了解」!可是有誰去過淨土再回來的呢?沒有!若有人能證明他信仰的對象,也就不會有萬教了。[11]

 
        李老師提倡的現代禪,強調「經驗主義的精神」,也就是談佛法,以忠於自己的經驗為原則,不作耳食之談。在經驗主義的原則下,「信仰」即是在「無知」的情況下,採取信仰聖言量,隨順聖言量的態度。

        對於淨土的依正莊嚴,李老師除了隨順經典的描述,視為信仰的內容之外,但是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講,也曾有過比較詳細的解說,表達他對於經典的詮釋。他引述北宋雲門宗禪師天衣義懷(993~1064)的「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12]的講法,認為不能把「往生淨土」理解為「空間移動的去來」,而應理解為「業力與意識型態的改變」。他說:


無有戲論的涅槃境,莊嚴萬千的極樂世界境,雖然有時候也運用世間的語言文字來描述,讓你感覺那裡好像是一個空間、一個地方。不過,那是用我們能夠理解的時空觀念來描述極樂世界。其實,真正的情況恐怕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凡有思議,都是屬於人間的事情,都是屬於人類的意識型態、人類的眼球神經的基礎之下來顯現的。可是,極樂世界又哪裡一定是這樣的情況?所以古德說:「去則實不去」,因為「去來」是世間的現象;「生則決定生」,「生」是什麼?往生,真正生於如來之家,就是決定生。

我們多多少少、隱隱約約受到唯物論的影響,所以也用這個世間的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來擬臆、想像聖境,想像佛土,想像佛國淨土。這個就是凡夫心!生滅心!

其實真正念佛的人,不是要讓你去理解到底是幾公里、幾英里、幾光年的空間。不是!是要讓你至心信樂。

至心信樂,欲生彼國,會產生什麼?會產生你業力的改變,會產生你意識型態的改變。產生你的整個業力、整個我們所說的一股幽暗的無明,會得到扭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旦你的幽暗的意識得到淨化改變,佛教事實上是在講這個而已。[13]


         
以「無為涅槃界」來詮釋極樂世界,可說是歷代淨土宗祖師的共同見解。李老師因此把「往生淨土」詮釋為「生於如來之家」,也就是扭轉無明、改變凡夫無始以來顛倒的我執、生滅見等等。
從這個意義來說,「往生淨土」就不是空間的去來,而是無明業力的扭轉。基於同樣的理趣,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講,李老師還特別從「諸法本來清淨」的理趣,發揮他的淨土觀。他說: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當下都是大日如來,其實都是法身的一部份。換句話說,我們都同時存在秘密莊嚴的世界裡。……

其實我們大家都在佛陀的保護之下,我們大家都在佛陀的懷抱之中。問題是:古代的祖師是完完全全的全證,他完完全全對這件事情通天徹地、徹徹底底。他活著的時候,就享受到被如來擁抱、保護的那種安心跟喜悅、泰然、寂靜跟無諍。

我們一般的凡夫,差別是在於我們對這件事情沒有認識,我們沒有覺悟,我們不曉得。因為我們不曉得,所以我們不滿足,我們一直要去追逐一個東西來讓自己依靠。其實你不曉得說,你不需要再去擁有什麼東西了。因為,如來已經當你的靠山了,你已經在如來的懷抱之中了。……

因為我們對這件事情沒有認識、沒有覺醒,所以我們一直感覺不安全,我們一直感覺憂慮、不安、徬徨、矛盾、苦悶,是這樣的緣故。但是如果哪一天,我們跟古代的祖師大德一樣,我們終於發現,其實我們就是現在、此時此刻,每一個人,都在如來的懷抱之中,每一個人都在大日如來的體性裡面。如果這樣的話,你會怎麼樣呢?你會得到大安心、大自在。

以前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裡面有一句話說:「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白話文的意思,「四大」就是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是對於人間的一切因緣、一切果報,把它寬鬆一點吧!放手!不要那樣的執著。「莫把捉」,就是不要執著。所謂「寂滅性中」,用淨土宗的話來講,就是「在彌陀的懷抱之中」。「隨飲啄」就是隨緣飲啄,肚子餓就吃飯,口渴就去喝茶,沒有錢就去賺錢,生病就看醫生;就是逆來順受,能夠知命樂天,安之如素,隨順因緣無罣礙。這就是隨緣了舊業。但是心不再造新殃,我們的心不再造新的業力,一直都安住在如來的懷抱裡面。[14]


       
從這個觀念來看,李老師把「在彌陀的懷抱之中」理解為「寂滅之樂」。「生於如來之家」也等同是「體現寂滅之樂」。


七、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三:「阿彌陀佛」──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阿彌陀經》

        
李老師把「往生淨土」界定為扭轉凡夫的生滅妄執,生於如來之家,乃是因為他把「淨土」或「如來之家」理解為「無有戲論的涅槃境」。同這個理趣相關連的,是李老師無意去分辨阿彌陀佛與其他諸佛的異同。

        「一佛一切佛」、「諸佛平等」、「佛佛同道」是佛教的通義。但部份淨土宗人喜歡強調阿彌陀佛的特勝,而貶抑其他諸佛,甚至有「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其他諸佛是阿彌陀佛之臣」的講法。這不但違背佛教通義,且無聊至極,徒生葛藤,筆者曾撰〈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考〉一文加以辨正。李老師對此問題的意見也是一樣的。他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課說:

總而言之,我勉勵大家,就是要皈依佛陀。「皈依佛陀」或「皈依阿彌陀佛」意思是一樣的。你們不要分這是爸爸的、那是媽媽的,他們都是一家人。有時候稱「南無阿彌陀佛」,有時候稱「南無佛陀」,都是指偉大、無限慈悲、一切圓滿的覺者。[15]

        
在「諸佛一體」的認知下,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課這樣說:

眾生、因緣、法性、如來,阿彌陀佛,這是四位一體的,是一件東西。然後,因為我們顛倒夢想,我們自己產生執著,產生分別,所以在那邊起貪、起瞋,結果是自苦其心,自己苦自己而已。如果有人了徹了,諸法因緣生,一切如夢……。了解的人,就是寂滅性中隨飲啄,就是隨順因緣無罣礙,飢來吃飯倦來眠。[16]

        從這一段解說可以看出:首先,李老師把「阿彌陀佛」等同於「如來」,也就是普遍性的佛,而無分別。

        其次,李老師「眾生、因緣、法性、如來四位一體」的說法,是龍樹菩薩「法性論」的理趣──「緣起生滅的當下,即是不生不滅」的說明。「如來」就是緣起的真實相、寂滅相、離於染污的清淨相。這樣的講法是龍樹哲學的通義,並無奇特之處。李老師的彌陀觀的特色在於:並不認為「法界因緣的生滅聚散」,除了是「離於染污的寂滅相」之外,同時也是全然機械性的、無識無知的死物,而是傾向於相信祂是「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

       關於這一問題,李老師在1993年6月5日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時,這樣說明:


前一陣子,我跟永川說,「上師皈依彌陀,有第二層次的信,一般人不了解。」

我說:「上師『皈依彌陀』有兩個層次的意思,第一層次,一般有悟境的人還可以理解。可是第二層次,很少人了解我的心。」我順便說給你們聽。

我大概半個月前跟他講的。我說:「上師的『皈依彌陀』,第一個層次的意思是:『彌陀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無量無邊,無法思議』,第二個意思是指:『不能去想哦!』不能去想,不能去動腦筋思維,你就只管念就好了!你就只管信就好了!你不可去想!『不可思議』有這兩個意思,而是第一層次的意思。

這個意思,一般禪師容易了解。為什麼呢?一般的禪師大致上就是屬於『不能去想』。『不能去想』就相當於禪的無功用、行雲流水、不可思議。不能去想,只能『如此如此,這般這般』。……這是第一層次的。

但是我的第二層次對彌陀本願的體驗,是一般人比較沒辨法了解的。就是『不可思議』指的是:不是相當於禪的那一種『不能想』、『不可以想』而已,而是帶有什麼?不可思議裡面,是有無量無邊的神秘力量在那裡。就是:在彌陀的本願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因緣在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神秘力量。」

為什麼會這樣?上師說:「能夠感受到法界有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這個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有自知自覺,要自己走到那裡,自已就感受到了,那沒辦法說明,這個是超理性的。」[17]


        
李老師把對「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或稱為「阿彌陀佛」的這種覺察或信仰,視為一種主觀的、超理性的感受。但李老師並不認為,這樣的主觀的、超理性的感受是無端的、愚昧的表現。相反的,李老師認為,這樣的感受是反省人生、透視人生的真相之後,生起的智慧性的體會。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說:

我知道人類很卑微、渺小、無知,世間無常,人終有一天會死。你體認這一些,很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一種無形的信仰的力量。這無形的信仰力量,沒有偏離經驗主義,還是一樣。

所以,上師才會說,要真正皈依彌陀,你要有智慧。或者說,你要有人生經驗,很自然而然,你就會皈依。它絕對不是迷信,它是一種智慧發展到極致之後,或者說福至心靈,突然之間,因為自己的善根發露,突然之間,接續著過去世的因緣,突然之間,一下子相信了。[18]

        筆者在〈現代禪的真理觀--從自由的靈魂到信心的英雄〉中曾經引述李老師在2000年出版的《禪的傳習》〈上帝是否存在〉一文論述「人之所以會信仰上帝,或『不可思議』的彌陀,它並不是非理性的。它跟人類自覺到自身實乃極軟弱、有限、卑劣、渺小的宿命是有關連的。也就是,由於認識到人(或人生)是不圓滿、不究竟、不自主的,於是『信』乃生起。」這一命題的過程,並認為:「這一大段文字,是李老師的『真理觀』中,最重要,也最具啟發性的一個論證,是李老師從『理性、自力的學佛態度』到『他力、信仰的學佛態度』轉折的關鍵。」[19]現在看起來,李老師對這一轉折的描述,在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時,已經清楚的舖陳。


八、現代淨土宗要義之四:《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信者往生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無量壽經》

 
以「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來詮釋「阿彌陀佛」,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凡夫到達淨土──「解脫境」的慈悲本願。李老師在2003年的「淨土九堂課」中說:

彌陀知道人靠自己無法解脫,所以,能否往生是決定在彌陀的「願」,是你對彌陀的「信」。不是你修習戒定慧,往生的機會就多;沒修戒定慧,往生機會就少,而在於你是否真的相信,否則,就變成往生淨土是有條件的。上師相信彌陀是無條件的;若有條件,祂就不會建立彌陀淨土。[20]

 
       李老師的這一說法,顯然是來自李老師對《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理解。前面說過,李老師根據《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來定義「念佛」。又,現代淨土宗的日課,是早晚誦念宋代天台宗僧人慈雲懺主寫的《淨土發願文》,而《淨土發願文》的核心依據,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由此可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是整個極樂淨土信仰的核心根據,也是李老師淨土信仰的核心依據。

        依據前引的這一段話,李老師對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理解,決定能否「往生淨土」一事,從阿彌陀佛來說,是祂的「願」,「無條件的救度的願」;從凡夫來說是「信」,「願生彼國的信心」。

        唐代善導大師以「十聲」來解釋「十念」,這是漢傳及日本淨土宗教義傳統中的重要詮釋。但《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精確的說,指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唸」。筆者在過去的論述中,已經詳加辯正,指出從梵文本的原意,「十念」是「生起願生極樂世界的想法十次」[21]。而我們從李老師對「念佛」的界定可以看到,他對「十念」的理解,也是如此,也就是「很虔誠的,很真心的,相信的、喜悅的、心甘情願的,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的心念。

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曾過樣說:


只要能夠曾經心中有佛的信心,能夠至心信樂念十句佛號,經典明白地這樣講,這樣的人就能夠往生淨土了。……

只要能夠偶爾心中有佛、偶爾念佛,其實這樣就決定往生了。[22]


        這段說法,看似隨順善導大師以來對十八願文的傳統詮釋而未作細緻的分辨,但是究其實質,仍然可清楚的看出是李老師的意思仍是指「心念」而言。

        其次,關於十八願文所表達的「無條件的救度」,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講的最末後,引述蘇東坡(師於此口誤為「鄭板橋」)的詩句:「人皆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然後說:


我說,他的感情就好像阿彌陀佛啊!統統不必修行,一樣可以到達極樂世界。……惡人也可以往生!造十惡、造重業的眾生,念佛一樣可以往生。你看彌陀的慈悲。鄭板橋這個人,我看應該可以解彌陀的精神。[23]


        但李老師對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無條件的救度」理解,並不像一些淨土宗人,尤其是一些受到日本淨土宗影響的人那樣,把阿彌陀佛名號的威力無限放大,主張甚至「不小心聽到名號、無意識唸出名號」的,都蒙彌陀救度,也就是把「彌陀無條件的救度」客觀化,就像「火石相撞,就會出火花」、「水的溫度到沸點就會化成氣體」那樣的客觀。李老師不如此理解,李老師把領受「彌陀無條件的救度」的關鍵,置於信者心中主觀的信仰,李老師把這總結為:「信者往生」。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說:

能不能決定往生?據上師的感受、理解,還有信仰是這樣的:什麼樣的人能夠往生淨土?就是:「念佛一心皈命可以往生」,有的「不一定要達到一心皈命也能夠往生」,有的「十念往生」,有時候上師說「早晚念一句佛號可以往生」。到底這樣是不是漫無標準?

其實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我直接講:「你念佛念到你感覺一定往生,那個人就一定往生。」。簡單地講,往生淨土是「信者往生」四個字而已。信就往生了。可是到底什麼叫作「信」?那要問你自己,而且你自己也知道你到底有沒有信。也就是說,能夠往生的人自己會知道的,自己有把握一定會得救。[24]


        「信者往生」隱含一個意思,就是雖然口裡唸佛,但是心裡仍然存疑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因此,「稱名」只是工具,它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信心。他說:

有的人要念一萬句佛號,甚至要念幾百萬句佛號,他才感覺有把握。其實他念那麼多佛號,最後是成就一個信心。他相信,他有把握了,有信心了。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他只是臨終的時候,有人在他耳際跟他助念,他不曉得為什麼福至心靈,那個時候他信了,那個人也能夠往生。所以,我們只能說,這一些是人的業吧!

那有沒有人一輩子一直唸佛,到有一天的時候懷疑了?有!也有。

所以,古德說:「承當此事,直須審細。」要承當這件事情,要嚴格一點、謹慎一點,不要很粗心大意說:「我沒問題了!」有時候真的業障現前,你可能手忙腳亂了。[25]


       
至於如何確立往生的信心,李老師接下來也作過一番的討論。首先,「信者往生」的基礎,當然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救度。李老師說:

彌陀有講過:「只要有人想來我這裡,他稱念我的佛號,曾經稱念過十句,他就能往生。」這麼簡單。你相信不相信?我是相信。……如果不能夠往生,是彌陀的問題,他要給我負責,他要賠我啦!……[26]

        
接著,李老師又引述日本淨土真宗的親鸞上人在《歎異抄》當中所說的「必定下地獄的我,即使念佛被法然所騙,念佛不能往生淨土,也心甘情願」的意思,指出,由自知自覺渺小卑微修行者,產生的對於不可思議法界力量的皈依,是非常甘願的。他說:

對我而言,那是一個不可知、不可測、不可思議的法界,以這麼輕、這麼微小、這麼無知、無能的我們,註定是沒有用的人,以這樣的人來皈依一個無限的法界,其實(即使被騙也)值得啦![27]

        
換言之,李老師提出了一種經由深刻的無我的體驗,以及哲學思辯式的反省,而得來的絕對的信心──即使被騙也甘願相信的信心。這樣的信,是由智慧轉來的信,也是無以動搖的信。筆者認為,這樣的教說,也就是經智慧而轉出的信,是李老師淨土信仰最精彩的地方。在敘述完這個理趣之後,李老師說:

上師是把我(自己皈依彌陀)的經驗告訴你們,你們如果覺得有道理就來吧!你們若覺得沒有道理,我想每個人都有很多因緣。以我的術語來講,那也是「彌陀的安排」;你們不信,也是彌陀的安排,大概是這樣吧![28]


 
九、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五:「心念」重於「口唸」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觀無量壽經》

        前引的這一段李老師對於《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理解:「只要能夠曾經心中有佛的信心,能夠至心信樂念十句佛號,經典明白地這樣講,這樣的人就能夠往生淨土了。」雖然看似隨順唐代善導大師以來,以「十聲」解釋「十念」的講法,但若從李老師其他地方的分辨來看,李老師認為「念佛」的要點,是「心念」而非「口唸」,殆無疑義。

       關於這方面的分辨,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數度談到。在第一課中,李老師解釋何謂「好好念佛」,認為關鍵不在「佛號多少」,而在於是否有願生極樂的心。他說:
 
關鍵不在佛號唸多唸少。不是!而是在你心中有沒有佛,你心中有沒有彌陀,你心中有沒有「志心信樂,欲生彼國」。你心中「至心信樂,欲生彼國」的心,就能夠得往生,而且是決定能夠往生。[29]

       李老師在第三課又說,念佛的要點,不在於多念,而在於虔誠的、真心的念。他說:


念佛不是多跟少的問題。念佛不在多,在虔誠──很虔誠、很真心地念佛。

就好像說,你叫一個朋友。你如果不是很真心地懷念你這個朋友,你經常跟這個朋友講:經常喊他的名字,經常叫他、喊他,你這個朋友當然對你也會不錯,但是可能不及一個很真誠地只喊一次而已。

我的意思是說,你不是很虔誠的,你念一個朋友念一百次,不及一個很真心的朋友念一次而已。我想,人家會感受到你的真誠。你的誠意不是以次數來表達的,而是真心。

阿彌陀佛,佛陀是那麼偉大的聖者,你心裡在想什麼,他當然都知道,他馬上能夠感應到了嘛!所以,不是唸多唸少的問題,是誠懇,是真正的「志心信樂,欲生彼國」啦!真正的想說:「唉!人生很快就過去了,我的理想、我的皈依處,不是在人間的什麼地方,我的皈依處是在彌陀淨土。」你真的有那顆心,早晚有空的時候念一句。一句也可以,十句也可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到了![30]


        在第三課,李老師甚至在強調「念佛不在求多」時,批評一般佛教徒「有口無心」式的念佛模式。他說:

念佛不用念多,不是在比賽!

哈哈!我看過有人,用念珠念佛,一圈一百零八顆,他說:「我今天已經念佛幾圈了!」而且,他唸得很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時候,我看他怒髮衝冠,好像很生氣。我看過一邊罵人,一邊剔念珠的。有人有這種功夫,你知道嗎?他念珠一拿起來,已經達到「無功用」了。他可以一邊罵人,一邊念珠繼續剔。而且剔到佛珠的時候,他還會調頭。哈哈!你們知道嗎?念珠有一顆佛珠,他剔到那個地方,不能越佛頭,就要再轉過來。罵人罵到剔到那個地方,就轉過來,還繼續罵。

有這樣的。但是念佛不是這樣的。念佛不是求多。「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很虔誠的一句,就感應到了![31]


        
從以上這些話語,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李老師強調的「念佛」重在心念,故重視念佛之心的真誠、虔敬,而對於一般傳統的淨土行人強調念佛為「口唸」,乃至於陷入只強調「稱名數量」的窠臼,是不以為然的。

       然則,李老師儘管對於「念佛求多」的窠臼不以為然,但是李老師仍然提倡在重質──「虔誠」的前提下的「常行念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最後一講的最後一段,李老師就是以勸弟子「常常念佛」作為結語的。他說:


總而言之,上師的經驗、我的信仰是:「念佛是很重要的,念佛是很好的。人常常念佛,會慢慢相信佛;人常常念佛,也會慢慢皈依佛。」[32]

 
十、現代淨土宗要義之六:功課:早晚誦念〈淨土發願文〉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淨土發願文〉

        關於念佛,李老師以「願生佛國」來定義「念佛」,重視「心念」,而非「口唸」,稱名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信心」。在這樣的前提下,李老師為信仰淨土念佛的弟子提出的功課,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有二種說法,一是:「每天早晚誦念〈淨土發願文〉」二是:「每天早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課,李老師教導現代禪的弟子,平常念佛的方法就是:


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情:合掌念佛。我們不是有〈淨土發願文〉嗎?「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把〈淨土發願文〉很虔誠地念一遍。[33]

       在第四課中,李老師說:

上師勉勵你們,要真正的信是不太容易的。可是無所謂,就早晚念佛。早上要出門之前,就是一分鐘的時間而已,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念一句也可以,兩句也可以,三五句也可以,就是看你時間多寡。合掌就是一心。……在那個時候,很虔誠、很專心地「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句就夠了。

早上出去之前,要先合掌(念佛),晚上睡覺之前,「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好了。就這樣早晚一句,你慢慢會變化的。[34]


        從李老師對「念佛」的定義來看,早晚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和早晚誦念〈淨土發願文〉,並沒有差別。這是李老師對於現代淨土宗日課的看法。

        李老師生前選編的《現代禪的教育》(師往生後,以《李元松老師語錄》之名出版),在〈皈依彌陀〉章中,也是把這兩種日課同列在一起。第611條說:


平日早晚虔誠的念佛,唱誦〈淨土發願文〉,然後,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這也是我教導現代禪入門弟子的另一項法門。

        第615條是:

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

        這兩句法語,它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講法有詳略的差別而已。

        關於念佛「只要一句」就夠了,這是李老師念佛不在多,而在虔誠、真心的必然結果。這個意思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曾經這樣強調過:


我們早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話,一句就夠了。真正很自動的,沒有人強迫你,也不是人家鼓勵你的;不是你太太說:「你要出門了,有沒有唸佛號?趕快唸佛號,才可以出去。」晚上回來要睡覺了,怕明天早上醒不來,你媽媽叮嚀你:「有沒有唸佛?」你才:「好!阿彌陀佛!」這樣的話,也是有功德,可是比較不理想。上師的意思是說,要自己自發性的、自覺的。……

早晚念一句佛號,我認為這個是最重要的。假如能夠早晚唸一句佛號,那其他的,上師覺得一切都慢慢來,慢慢來就無妨了。因為就算你在有生之年,不能悟道證果,可是最起碼能夠往生極樂,在彌陀淨土裡面修到不退轉的菩薩,然後再倒駕慈航來人間度眾生。[35]


        至於把「唸佛號」等同於唱誦〈淨土發願文〉,從文字本身的意義來看,「南無阿彌陀佛」是「皈命阿彌陀佛」的意思,而〈淨土發願文〉則是對阿彌陀佛的一篇祈禱文,表達願佛攝受,往生極樂世界的祈願。筆者認為,李老師把「稱佛名號」和「對佛祈願」等同起來,乃是把「稱佛名號」視為祈禱的一種方式。早晚虔誠、真心的稱唸佛號,其實就是早晚虔誠、真心的祈禱之意。而早晚虔誠、真心的唱誦〈淨土發願文〉,更明顯的,也是早晚虔誠、真心的祈禱之意。

        從這一意義來說,李老師所設計的現代淨土宗的日課,乃是早晚各虔誠祈禱一次的意思。這和一般傳統的淨土宗的功課,每天稱名數萬遍,求得「一心不亂」、「念念不捨」或「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的禪定或智慧方面的功夫是不同的。在戒、定、慧之外,李老師的現代淨土宗的日課,重視的是以信心為基礎,而使信德增長,乃至成就信心的祈願。

        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的最後一課,也就是第七講,總體說明如何使人由「不信佛」漸漸「相信佛」的途徑,總共談了三種,一是人生的歷練,二是佛教的真理,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感觸,換言之是智慧的修習;第三就是「念佛」。他這樣說:


人要真的信佛、皈依佛,沒那麼簡單,真的沒那麼簡單。上次(指前一講「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上師大概提到這樣:第一、要經歷人世的滄桑。閱盡人情,歷盡滄桑的人,比較可能慢慢地相信佛。

另外一點,有對於「五蘊」以及這個身體是苦的、無常的、危脆的、變化的,以及和合無我的、如夢如幻的,有親切的感觸,以及經常做觀察的人,由於了觸自己的虛幻、卑微、渺小。在這樣的情形下,人才會願意捨棄個人的小我意志,而願意皈依服從一個不可知的宇宙大意志。[36]

        這兩條途徑,大概都是就李老師自己的經驗而說的。在最後,李老師又提出第三個途徑,就是「念佛」,認為「人常常念佛,也會慢慢皈依佛」。他說:

人要信佛、學佛、皈依佛,甚至在這一生化解無始以來的業障,達到達隅發的一念貪瞋痴都沒有的,這一些事都非常困難,非常不容易。但是假如能夠早晚念佛,會大有幫助。

早晚念佛,中間看你修什麼,都無所謂。經常念佛、早晚念佛,會慢慢增長你的福報、慢慢增長你的智慧,慢慢讓你的心柔軟,慢慢讓你信佛、皈依佛。……

假如能夠念佛的話,即使今生不能現證解脫,來生也能夠往生極樂。念佛法門不限男女老幼,不論利鈍賢愚,都能夠念佛。[37]


          而這就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最後的結語。在這裡,李老師提出的就是:除了人生的歷練、佛法的智慧之外,「早晚念佛」這一功課,也是「成就信心」的重要的途徑。

        關於李老師教導的現代禪同修早晚念佛的功課,到1995年10月12日開始「密嚴二會」時,訂為:早晚在佛龕前燒香、唸〈淨土發願文〉,然後以數珠計數,十聲剔一顆佛珠,剔完一圈即可。[38]到1996年3月6日「密嚴二會」第12課時,又加上〈懺悔偈〉。早晚課的內容定為:焚香、拜佛、誦〈懺悔偈〉、誦〈淨土發願文〉,然後以數珠虔誠的念一串的佛號。[39]這大概是最終確定的版本。

 
十一、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七:念佛之外的平常人生──快樂、聰明、有品
 
當熟計思,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無量壽經》


        在前引《現代禪的教育》〈皈依彌陀〉章兩條談到現代禪弟子念佛的日課時,李老師都說,在唱誦念佛和〈淨土發願文〉之外,就是「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或者說「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這樣的精神,可以說貫串在李老師生前講述的淨土教中。

        這樣的精神,簡單的說,就是「念佛之外,就是平常的人生」。李老師對於念佛以外的平常人生,簡約的談是「隨心所欲」、「只管生活」這一類言簡意賅的話,追究它的內容,事實上又談得相當的豐富,各個不同的地方,開展的詳略不一。如果要提出稍為再具體一些,應是「快樂」、「聰明」、「有品」這三個綱領。

        2003年李老師最後講授「淨土宗九堂課」時,解釋自己提出的「活著的時候,努力做一個覺悟的人,死的時候往生彌陀淨土」時,這樣說:


活著的時候做一個覺悟的人,具體的說,就是做一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人,做一個非常快樂、聰明、有品的人。死的時候,往生彌陀淨土。[40]

       
「快樂、聰明、有品」是李老師生前經常一併提出來說的三件事,可說是現代禪平常人生的三個綱領。「快樂」指的是「任運放曠」的生活態度,「聰明」指的是要學習處世的聰明練達,「有品」則是「要有古人風」。

        關於「快樂」或「任運放曠」的生活態度,是李老師從1989年提出「現代禪道次第」以來,就確定下來的修行觀,把「開放心靈」置於道次第的第一階。

        在「密嚴二會」中,李老師教導弟子在念佛之外的平常人生之道,又特別提到「任運放曠」或「任運浮沈」的生活態度。李老師在第九課,回答同修的提問,把其中的理趣說得十分的清晰:


同修:上師說「任運浮沈」,就是隨意生活,縱情於七情六欲之中,不刻意造作,過凡夫的生活。那我是想問說:「狂心未歇,歇即菩提」,不曉得要怎樣統合起來?

上師:「狂心」是指「沒有警惕諸行無常的心」,上師有時候叫它作「年輕的心」。「任運浮沈」、「任運放曠」跟「狂心頓歇」要怎樣統合呢?

因為它是兩個不一樣的事情啊!「任運浮沈」並不是「狂」。你縱情於七情六欲並不是「狂」。

為什麼教你們要縱情於七情六欲,要任運浮沈?因為那個是你已經有的壓力。已經有的東西,你與其把它壓抑起來,不如應該隨順因緣,受用五蘊之身。隨順因緣,你比較不會在這地方有太多壓力,有太多心思在這裡。然後,這樣好修行。

這樣講,不曉得你聽懂不懂?也就是說,「任運浮沈」的目的,是要抒發我們內心的壓力。因為你內心有壓力,你狂心沒辦法歇的啦!

我們抒發並不是教人家縱欲。我們抒發之後,偶而還是要念佛、打坐。抒發之前後,早晚都有做早晚課;抒發的前後,我們都有警惕諸行無常。所以這個抒發情欲,是一個必要的道次第。

如果你沒有這樣,你整個人就會太緊了。太緊了,你以為你修得很好。其實人家看你喔,凡夫看你,覺得你很古怪,萬事不與人同;有眼光的人,有道眼的人看,知道你在修苦行──邪見、苦行,很快你就會投降了。……

「任運放曠」,從佛教的立場來說,是一個不可超越的道次第。……

每個人對欲的要求,深淺厚薄都不一樣。可是每個人都應該適度地、隨分的去任運浮沈,去開放他的心靈,抒散他內心的壓力跟張力。然後,我們並不以此為究竟,這個只是道的一環而已。因為前有警惕諸行無常、做早晚課,然後有隨喜的念佛,和隨喜的打坐,所以這樣來,才有辦法在輕鬆寬坦、沒有刻意造作之中,來增長你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41]


       「開放心靈」是「現代禪道次第」的第一階,這是李老師由禪到淨土、自始至終一貫的看法。我們要從這個背景,來理解李老師的這一類法語「生活中,每天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隨心所欲,一切都圓滿。」和「平日早晚虔誠的念佛,唱誦〈淨土發願文〉,然後,在不違背法律、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不管一切,只管生活。這也是我教導現代禪入門弟子的另一項法門。」時,才能正確的掌握。

       這是「快樂、聰明、有品」中的「快樂」。

       至於「聰明」之道,李老師在講述念佛之道的時候較少開展,相反的,在初講念佛之道的《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時,對於「有品」,說得更詳盡。第3課說:


我覺得我們要學佛,先把佛撇一邊,先不要學佛,要先學做人。……因為你是人嘛!你要先把人的本份做好,然後再昇華人的品質、人的心靈境界,使人的心靈愈來愈成熟,人的心靈愈來愈寂靜。「人成即佛成」,人做得很好,很自然而然就成佛。

我們一下子要學佛,不好學,而且有時候會變成「邯鄲學步」。……意思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學佛沒學成,結果連做人也忘了。就好像「邯鄲學步」一樣,用爬的回來。結果裡外都不是人,佛也沒學成功,做人也不會做,這樣就不對了。……

人哪!不是人就會做人耶!…你只是有做人的資格,不是很會做人。很會做人,那個要學。……

好!那怎麼做人?我覺得做人要有「古人風」。什麼是「古人風」?我想也不須要太多作說明,你們應該都了解。大致上就是:明理尚義,守信重諾、觀功不觀過、惜情念恩、果敢受苦,堪任難事,質直、心柔軟,大概都是這些美德。這些都是古人風格、古人的風範。

這些要做到,做這一些,可能一般的社會人士會覺得你笨笨的,會覺得你這樣未免太忠厚老實了。不過,倒也無所謂。我們做人要做給真正的大善知識來欣賞、真正做給知音的人來了解就好了。做人並不是要做給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喜歡我們、每一個人都認可我們。那沒辦法。我們做人要向古人學習。做人只要得到仁人君子,有修養、有修行的人肯定,那個比讓一般人讚美還重要。所以,有德行的人比較孤獨,所以抱道自重、守道自重、守身如玉。[42]


        
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一課,開示念佛之道,介紹念佛的原理與方法、日常功課之後,接著提示了「具體要怎樣做」的次第,也就是由「真心」、「直心」而達到「一心」、「無心」的階段和次第。也就是從真心的和人相處開始,從做一個「心口相應、表裡一如」的人開始,逐漸形成「一貫的人品」,從而進入「一心的狀態」,也就是「禪定的個性」,然後達於「不可思議」的體驗,即是「無心」。[43]李老師在第三課,又解釋說,真心、直心即是「古人風」的內容:

我在第一次共修的時候提到,就是要「真心、直心、一心、無心」。古人一定都是真心的,古人一定都是直心的。有話都直講;有話沒有講,就是心中沒有事。……好好地做人,有節有骨的一個人格者。以這樣的人格者來念佛,最起碼也能夠中品上生。[44]

        關於學習「快樂、聰明、有品」的處世之道,和「念佛」之間的關係,李老師認為,因為無論有沒有學佛修行,這三者可以讓人過著快樂、安居樂業的生活,因此,它有第一的重要性。他在2003年的淨土講義中說:

先將信仰撇開一邊,你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應是快樂、安居樂業的生活。以這個為信仰的基礎,這樣沒有失去什麼,是很理智的(信仰態度)。[45]

        但是對於一個有信仰的人來說,人生是短暫的,生死大事才是第一要緊的。所以,學習「快樂、聰明、有品」的處世之道,就變成次要的,可以隨分隨力的學習。因此在2003年淨土講義的同一篇,李老師最後說:

無論德行好壞、涅槃體驗的有無,只要信佛念佛,)往生,大家都一樣,差別只是現在的安心、談玄說妙的高低,但這些是次要的。

人生很短,諸行無常,不管快樂或憂苦,人生很快就過去了。主要是生死大事──人能不能往生。

生的時候,隨分隨力,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的人。但重要是一心皈依佛、一心念佛。

皈依佛,然後隨分隨力做一個快樂、聰明、有品,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人。[46]


        學習「快樂、聰明、有品」的處世之道,和念佛、皈依佛之間,有一個這樣的辯證的關係。

 
十二、現代淨土宗要義之八:皈依佛的人生──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會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作道場,生諸佛家。──《觀無量壽經》


        「快樂、聰明、有品」是「現代淨土宗」面對念佛以外的平常人生,所採取的態度,也是李老師教導弟子作為信佛、念佛的基礎,至於以信佛念佛為主的人生,是一個怎樣的心態,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中,隨機作了一些經驗性的說明,如第3課說:

當自己念佛,心中有佛的時候,世界一切都是好的;世間一切遭遇、一切的際遇,都是滿足、甘心、甘願。就會變成這樣。[47]

       第4課說:

如果是一心皈命彌陀的時候,大致上我可以作一個描述:他會心無時不刻洋溢著安詳、輕安、無礙、沒有恐懼、沒有不安,安穩穩、樂陶陶,所見一切光明。所謂「一切光明」的「光明」,不是「亮」的意思,不是像電燈很亮的意思。「光明」的意思是說很吉祥,所到之處很安穩、樂陶陶,即使走暗路,也覺得陽氣充足,去到什麼地方都很安心,無憂無怖。[48]

        第6課說:


假如你們對佛有信心的話,你們就能道道地地、非常踏實地做一個佛教徒、做一個佛的弟子。這樣你們會得到來自三寶的加被,會身心柔軟,踴躍輕安。[49]

        李老師在1997年4月5日在密嚴精舍對同修的法談中,從另一角度作了更清楚的說明。我們用「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會」來作為這段法談的標題。李老師說:

念佛是對的,沒有人敢說念佛不對;問題在你用什麼心、什麼方法念佛、念佛的目的與動機是什麼?這才是關鍵。……

念佛是一種皈依、祈請加持,也是一種意識形態。

一般人念佛,是嘴巴唸、心裡想,但究極而言,他沒有活在佛的世界,他的意識上、生活上,佛的角色是不重要的。

上師的念佛,有唸無唸無差別,是心中有佛、生活中有佛,起心動念都有佛的影子,宛然活在佛所主政的社會;佛是我家一員,是我生活的主宰。若無佛,世界就成了無法想像的悲慘!此心境、此意識形態,是走到哪裡都很坦然。包括「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在這樣的心態下進行。這就是上師所說:「皈依是佛教最難也最高」之處。要發出這樣的感觸,才了解太虛大師《三寶歌》的內涵。

一般人心中無佛,也不信佛,所以修行很久,也得不到佛的加持,感受不到佛的攝受。什麼是「感應」?就是感覺而相應,感到無形的法界給他反應。這是心中有佛的人,才有的回應。所以,同樣是早晚課,有心、無心,差很多。

一切戒定慧之修習,應在皈依三寶的前提下才有效。若心中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善知識,則三學之修,障礙多,難成就。若生活中有三寶,立即相感應了。一般人修行如投資,為了分散風險,只把一部分生命與擁有,賭在三寶上,卻保留九成,所以他不成功。

心中、生活中有三寶的人,已活在三寶的慈光加被中。經云:「佛法如大海,凡夫不可測;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又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50]


        這一段法談,把信佛、念佛的人的心態形象而具體地說出來,而顯示了現代淨土宗的念佛觀的特色,可說是發前人所未發。


十三、現代淨土宗要義之九:以念佛為基石的生活與修學
 
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佛、念僧。──《阿彌陀經》


        李老師的現代淨土宗信仰,教導人們建立以念佛、皈依佛為基底的態度。建立信佛、皈依佛的意識形態或人生基調,是最要的一件事。而在此基礎上,一切世間善行都是好的,相反的,若沒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則可能仍然離道很遠。李老師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2課說:

只要心中有佛,不管你做什麼。你只要心中有佛,照顧兒女、孝順父母,也是佛道;只要心中有佛,去救助雛妓,做環保運動,與人為善,助人,甚至默默做些好事,這些都是成佛之道。只要你心中有佛!

反過來講,如果你世俗心太重,心中沒有佛的念頭,不管你是做什麼行業,甚至於乃至你是在寺廟、道觀,或者是在教會的神職人員,其實你也離開上帝、你也離開佛陀很遠了。[51]


       不僅「世間善行」如此,「出世間」的修行,最後也建立在信佛、皈依佛的基礎上。在《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2課的同一段,李老師說:

只要心中有佛,不管你修什麼法,最後統統都是回歸到佛道。以眾生的立場來講,每一種法都不一樣…,其實從覺悟的立場來看,你們統統都是向上在發展的,就上面的人來看,你們都是「百千法門,同歸方寸」,你們一切統統都是回歸佛道。[52]

        從這個意義上,李老師的現代淨土宗,並不像部份的傳統淨土宗那樣,拒絕其他佛教法門,而認為可以在「念佛」的基礎上,修習其他法門。《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說:

早上念佛、晚上念佛,其他的時間,看你要修什麼法門都好。你如果修禪,就是禪淨雙修;你如果修中觀,就中觀淨土雙修;你如果修阿含,就阿含淨土雙修;你如果修密教,就密教淨土雙修。或者,我一心就是修淨土,那也可以。

總而言之,上師的經驗、我的信仰是:「念佛是很重要的,念佛是很好的。人常常念佛,會慢慢相信佛;人常常念佛,也會慢慢皈依佛。」[53]


        李老師在2003年淨土宗九講中,再一次談到現代淨土信仰與傳統淨土宗派的在取捨「念佛」之外的世間、出世間善行之異同。他說:

現代禪的淨土法門與淨土真宗有一點不同,就是上師鼓勵弟子現法樂住、安居樂業、安身立命,過一個快樂的生活。……

淨土真宗不會鼓勵開悟,或證得涅槃,它只放在彌陀本願。這樣的情形…說單純也可以,說內容貧乏也可以。但佛法應是集其大成,很豐富的。所以上師是集合阿含、般若、禪、密、淨土,最後以淨土為依歸。

可是,我們不能舉一廢百。不然我們生活在做什麼?如果以淨土(宗)來說,小孩你只教他念佛就好了。但為什麼不也教他「快樂、聰明、有品」、教他倫理道德、如何孝順父母呢?為什麼不教大人看破、不要太計較、要以慈悲心待人、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呢?這些都是佛陀的聖教,為什麼不兼修呢?[54]


        
由此可見,李老師並不像日本傳統下的淨土宗派那樣,對於念佛之外的一切世出世間善行,全部概括為「隨緣雜善」、「雜修雜行」,以「捨閉擱拋」的態度來面對,而是認為可以「兼修」的。

        但是李老師對於念佛之外的世出世間善行的態度,只是「何不兼修」而已,而不是非兼修不可。即使是涅槃的體驗,也無須過份當真的追求。李老師說:

某某同修說:「對自己悟道很有信心」。你們問上師看看?上師會說:「悟道要幹什麼?有什麼道好悟?」……悟道沒有增加往生的機率,那悟道要幹什麼?

不要當真,要隨興。不要說:「我一定要悟道」,這樣是憑添障礙。……

日本闡揚淨土真宗的人,沒有「起心動念、競走奔馳,從來不離金剛體」的體驗。但這樣的體驗要做什麼?──很快樂。但是快樂也很快就過去了。……

要靠自己到達涅槃解脫,對有些人不難,但對有些人是困難的。但念佛可以讓弟子很快契入涅槃、向涅槃;就算沒有向涅槃,百年之後,往生淨土,也好。[55]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更明確的,立本於信佛、皈依佛為基石的生活與修學的態度,其間的本末兼取之道。

 

十四、現代淨土宗要義之十:信佛人的平等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往生淨土論》

        在佛門之中,無論是禪宗還是密教,由於強調師資相承,因此教團當中難免存在位階的高低。但是李老師從1993年講《這輩子最幸福的事》開始,就強調,如果是淨土宗教團,所有成員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如在第4課說:

如果修行是純粹要靠自己的,那麼,可能你們跟上師,或是一些修行很好的人,可能有早晚的問題吧!

可是如果解脫最主要,或全部是靠彌陀的本願,或是靠佛陀的加持力的話,換句話說,那個決定是在佛,不是決定在我們,那麼,這樣我們應該都平等。[56]


       又說:

上師自己修禪、談禪十幾年,最後也是皈依彌陀。你們現在能夠皈依彌陀,跟上師就是師兄弟,同樣都是同修,大家一起皈依彌陀。[57]

        李老師自出佛教界弘法以來,就非常重視教團制度的建立與改革。李老師手訂的《現代禪宗門規矩》,體現了李老師以禪法的傳授作為基礎的議會民主制,但畢竟仍是以「傳法老師會議」作為決策的核心。

        2003年7月李老師講完淨土九堂課之後,11月,進一步引導全教團在法門上由禪轉淨,於是也在制度上,解散「傳法老師會議」,取消「宗門規矩」,改「現代禪菩薩僧團」為「彌陀共修會」,且不再以「上師」自稱。從此可見,李老師對於建構以淨土信仰為基礎的教團制度,有其存之已久的一貫想法。



十五、結語
 
        上來透過對《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也就是李老師1993年第一次有系統的宣講他對淨土宗的看法,整理出「現代淨土宗要義」十條。寫作的時間,從2006年12月10日,李老師往生三週年紀念日,到農曆11月17日彌陀誕(陽曆2007年1月5日)前後,而「彌陀誕」也是李老師往生三週年的農曆算法。此文從陽曆的往生三週年紀念日,寫到農曆的往生三週年紀念日,對我來說,應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吧!

        對我來說,李老師由禪轉入淨土的歷程及時間點,以及對淨土宗教義的詮釋,經過這一番整理,可以清晰和明確下來。過去,由於研究的不夠、資料的不足,人們對此存在許多認識上的錯誤,以及「想當然耳」的臆說,筆者希望透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回到事情的真相。

        更重要的是,李老師對於淨土宗的詮釋,透過他精淬的哲學思辯力,以及深厚的佛法體證,對於過去的淨土宗派的種種講法,作了一些抉擇和取捨。李老師的淨土思想在依據經典、承襲傳統的前提下,也充滿了新意和現代性,稱之為「現代淨土宗」是絲毫不為過的。

        在此紀念李老師往生三週年的日子裡,謹以此文的寫作,誌念李老師一生精勤的實踐佛法,以及無休止地探索真理的勇氣。

       李老師在講這一系列淨土法門,到8月底講最後一課時,教團正在設計次年的「藝術月曆」,請李老師提供法語短文,作為製作的題材。李老師說:


最後一句,在十二月份,我寫的是這樣:「我這輩子感到最幸福的是皈依了彌陀。」[58]

        這應該就是李老師最後會以「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作為這一系列演講的題目的原因。「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指的就是「皈依彌陀」,是再明顯也不過的了。

        對於有幸作為李老師的弟子的我來說,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應該是有緣認識這位卓越的修行人,並且依循他的教導皈依彌陀了吧!

        南無阿彌陀佛。


 

[1]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李老師提到1992年3月自己寫的〈皈依彌陀〉一文,然後說:「上師的很多著作裡面,也準備寫一本《我為什麼皈依彌陀》,把這本書放在最後。也就是等到自己修行最成熟的時候,才來寫這一本我心目中感覺最親切,覺得最好的,或是覺得最喜歡寫,覺得最真實的一本書,就是《我為什麼要皈依彌陀》。」(講義L4:P2)

[2]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8課,2003年6月16日講於基金會,第39頁。

[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1。

[4]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8課,2003年6月16日講於基金會,第39頁。

[5]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6課「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1993年7月31日講):「上師剛剛出來佛教界跟人家結緣的時候,還滿懷熱情壯志,豪情千萬丈。這幾年這樣磨下來以後,也確確實實了解到今天整個眾生共業的強大,自己好像是『投一滴於巨壑』、好像『置一毫於太虛』,根本產生不了什麼樣的作用,才慢慢感覺到修禪太難太難,才慢慢逐漸地轉而勸人念佛,勸人修淨土。」(講義L6:P3)

[6] 秋月龍抿(玉字旁)著,邱祖明譯,《鈴木大拙的生平與思想》,台北市,天華出版社,民國68年,92-93頁。

[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6課「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1993年7月31日講),講義L6:P5。

[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6課「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1993年7月31日講),講義L6:P6-7。

[9]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5。

[10]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3。

[11]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4課(下),2003年6月9日講於基金會,第19頁。

[12]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唯心淨土文》,明.大佑《淨土指歸集》卷上均記載:「天衣懷禪師一生回向淨土,問學者曰:『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取捨之情,乃是衆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違佛語。夫修淨土者,當如何修?』」復自答曰:『生則决定生,去則實不去。若明此旨,則唯心淨土,昭然無疑。』(大正47.207c-208a),(卍續藏61.375c)。

[1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3-4。

[14]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課「佛寺鐘聲告訴人們世間無常」(1993年7月3日講),講義L5:P1-2。

[15]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2課「年輕的心不懂無常」(1993年4月24日講),講義L2:P9。

[16]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課「佛寺鐘聲告訴人們世間無常」(1993年7月3日講),講義L5:P7。

[1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7-18。

[1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7。

[19] 〈現代禪的真理觀--從自由的靈魂到信心的英雄〉

[20]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2課(下),2003年5月29日講於基金會,第9頁。

[21] 見拙作〈稱名「念念不捨」考:從《無量壽經》到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的轉折〉。

[22]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2。

[2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9。

[24]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3。

[25]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3。

[26]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4。

[2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4-15。

[2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6。

[29]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3。

[30]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5-6。

[31]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8。

[32]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講),講義L7:P13。

[3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11。

[34]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5-6。

[35]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5課「佛寺鐘聲告訴人們世間無常」(1993年7月3日講),講義L5:P5-6。

[36]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講),講義L7:P2。

[3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講),講義L7:P13。


[38] 《密嚴二會淨土法門》第一課,1995年10月12日講,第15頁。又,第十一課,1996年2月14日講,第13頁。

[39] 《密嚴二會淨土法門》第十二課,1996年3月6日講,第6頁。

[40]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4課(下),2003年6月9日講於基金會,第19頁。

[41] 《密嚴二會淨土法門》第九課,1996年1月17日講,第12-14頁。

[42]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3-5。

[4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1課「人間不是我的家」(1993年4月3日講),講義L1:P7-11。

[44]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5。

[45]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4課(下),2003年6月9日講於基金會,第19頁。

[46]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4課(下),2003年6月9日講於基金會,第21頁。

[4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3課「現在學佛,不早也不晚」(1993年5月8日講),講義L3:P5。

[4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12。

[49]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6課「知識份子為什麼不相信三世輪迴」(1993年7月31日講),講義L6:P1。

[50] 筆記手抄本。

[51]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2課「年輕的心不懂無常」(1993年4月24日講),講義L2:P9。

[52]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2課「年輕的心不懂無常」(1993年4月24日講),講義L2:P9。

[53]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講),講義L7:P12-13。

[54]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8課,2003年6月16日講於基金會,第37頁。

[55] 《2003年上師開示淨土課程》,第8課,2003年6月16日講於基金會,第38頁。

[56]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4。

[57]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4課「憨憨的念佛最好」(1993年6月5日講),講義L4:P8。

[58] 《這輩子最幸福的事》第7課「這輩子最幸福的事」(1993年8月28日講),講義L7:P10。
200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