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溫老師法談摘錄_2016.10發佈日期2016/11/03

還沒有擇定師門的人,要好好觀察,好好考慮,不要勉強。擇定師門的人,要與師門建立有情有義的因緣,才能學到真正的東西。無我智與皈依心,是一體的兩面。但這也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勉強。
 
【大陸群組】2016/10/10


佛法或者任何宗教,都是給想要面對自己的人學的。如果人沒有面対自己的自覚性需求,是很難契入的。而什麼是面對自己?就是覺得自己的苦,不能用麻醉和逃避的方式來解決的人。
 
【大陸群組】2016/10/10


(卉羚師姐)

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莫停留。
(腦海出現這句上師法語)

(金柯師兄)

卉羚憶起的禪宗法語,在世親住生論另外有說法,謹供參考。用白話文解釋,就是有佛處供養讚歎佛,無佛處代替佛,像佛一樣救護衆生。
「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意思。「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是用音樂、衣服、香等物供養佛的意思。以下易解:
讚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皆願往生 示佛法如佛。
所以,也可以一切無著無住無分別,有佛無佛都不執著。也可以有分別心,有佛處,供養讃歎佛,無佛處,擔負如來家業。
其實心境是一樣的,說法不一樣而已。

(世財師兄)

記得我曾在三芝,師兄曾對我說,上師曾說過,類似:
雖然諸法如幻,我願是個有情有義的人。
看到上述的佛經語言,憶起師兄告訴我的話。
不一樣的語言,同樣的心情。
【台灣群組】2016/10/10


昨天參加一場跨宗教的研討會。午餐時間,一位來自香港在基督教機構工作的年輕女士表示對佛教感興趣,就來同坐閒談。我看她的眼神,就問她是否經常打坐?她說是的。我問她是怎麼開始的?她告訴我,曾經因為一些生活上的挫折,去接受心理諮商。當時自己一直在哭泣。輔導者教她停下來,觀察自己的呼吸,於是她的心體會到了寧靜與平安。從此以後,就開始經常打坐,也隨緣學習打坐的方法,頗有覺受。昨天能夠遇到有這樣經驗的人,覺得十分的幸運。

信仰生活的起點,就在發現苦的原因,不在別人如何對待我,而在於自己一直把苦楽的關鍵黏著在別人身上。打坐,就是切斷這種黏著,而與自己單純的相處。無論是基督徒還是佛教徒,應該都是這樣吧!

呵呵!我非常喜歡基督白白的恩典,昨天在我們的閒談中也提到,一般來說,基督徒懂得信靠神,而不熟悉一些單純簡要的靜心技術。佛教徒相反,常常致力於技術性的修習,而少有懂得放下自力自恃而信靠佛菩薩。其實二者可以互不排斥,可以有機的結合。如果懂得信靠,又有修練技術,真是如虎添翼。或者如佛教祖師所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明歸師兄)

西方心理諮商學派多達二百多種,初期多以「語言」為溝通介入治療的載具或工具,發展至近代,大量非語言工具如藝術治療、肢體形塑、生物回饋等如雨後春筍,簡言之都如金柯師兄所說,透過幹擾、相斥、矛盾、引導、抽離等策略,「切斷」那失能但又異常忙碌的神經迴路。意念如流水相續,貪嗔癡慢疑,滾動翻騰,波濤洶湧,慣性永不停歇。歸零吧,一次歸零或就能等於10次的諮商效果,省下金錢、時間、舟車勞頓之苦,再怎麼算都划算的呀!

 
【台灣群組】2016/10/16


徹寂: 師兄,為什麼佛教會有那麼多不同的法門?

溫金柯: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自由創作了很多不同的法門。

溫金柯: 佛教是一個教人覚醒沒有執著的宗教。所以他教人的方法都是方便性的,所以會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方法。

溫金柯: 這些方法都是到達沒有執著、不可言說的、本然覚醒的途徑。因此,達到彼岸時這些方法也會被淘汰。

溫金柯: 然後,覚醒的人又可以創作出新的方法。根據本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會提出不同的方法。

溫金柯: 當然,比較沒有創造力的徒弟,會根據他師父所提出來的方法,繼續延續下去,所以就會形成不同的宗派。

 
【馬來西亞群組】2016/10/19


​佛教講緣起,主因有兩類,一個是業報,一個是煩惱。信解業報的人,相信來到眼前的事,都是自作自受,因此沒有抱怨,先接納面對。煩惱就是貪求或是抗拒的情緒。信解煩惱是苦因的人,會調伏情緒,平常心面對。

信解業報的人,惜情念恩,珍惜福報、不抱怨逆境,面對現實,甘心承受。信解煩惱論的人,平靜安樂。

 
【馬來西亞群組】2016/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