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問答及其他

「至心信樂」是什麼意思?發佈日期2014/07/08

答:
  
至心信樂」,語出《大經》五個譯本中最通行的版本《佛說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經的譯者,一般流傳是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但學界已經差不多確認,實際上是西晉.竺法護譯。這兩人的年代都是第三世紀中葉。時代都在鳩摩羅什之前約100年。

  中國佛教的譯經史,羅什是一個里程碑,玄奘是第二個里程碑。羅什以前的譯經,常有語意模糊的問題。唐.玄奘以後,譯語更為成熟精確,也更為貼近梵語的原文。因此,如果覺得古譯本的意義不明,可以參考新譯,以確定其意。

  《大經》的唐譯本,《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是唐.菩提流志譯。菩提流志年代稍後於玄奘,他的譯本也是極佳的,語意非常明確。明代的淨土祖師蕅益智旭,和當代的印光大師對此譯本都讚譽有加。

 
  同一段話,《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的譯法是:「若我證得無上覺時,餘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兩譯對照

佛說無量壽經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設我得佛,

若我證得無上覺時,

十方眾生,

餘佛剎中諸有情類,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不取菩提,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

 

  所以,「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意思,其實就是「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
 
  「至心信樂」四個字,無可避免的,有著漢語的模糊性,也相當的抽象。於是,古今的許多詮釋者,望文生義,往往朝向很深、很高、很玄的方向去解釋。但是回到梵本,就知道原來的意思單純多了,就是聽聞極樂世界的莊嚴,心生嚮往,願把自己既有的善根,迴向願生淨土,如此而已。這是一個很自然,也很平常的心。雖然這個狀態確實也可以表述為「至心信樂」,但是並沒有像歷來解釋的「至心信樂」那樣複雜或那樣高深玄妙。
 
  眾生如何「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在《觀經》的九品往生段,可以看到具體的例子。綜合來說,如果是大乘人,可以把自己平常就具備的:具諸戒行、讀誦經典、修習六念、善解義趣、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等等,用來迴向往生淨土。如果是二乘人,可以用來迴向往生淨土的善根有:受持五戒、八戒的功德、乃至一日一夜的功德都可以。如果不是佛教徒的世間善人,可以迴向往生淨土的善根是:孝養父母、行世仁義的功德。至於下品人,乏善可陳,還可以用臨終前「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或「稱佛名號」的功德迴向淨土,而阿彌陀佛也會來迎。由此可見,所謂「聞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就是把「既有的善根」用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即可。因此可以說,眾生除了聞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莊嚴,自然而然心生嚮往之外,別無其他還須要做的。

  把「至心信樂」解釋得這麼容易,幾乎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是否符合經典的原意?應當這樣看:這段經文的脈絡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如果從這個脈絡來看,就更能如此確認。因為眾生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的「願生則生」,才是佛陀大慈大悲大雄力的成就。如果往生淨土須要具備難上加難的條件,法藏菩薩就無須宣稱這是「我建超世願」了。

  古今的詮釋者,傾向於把「至心信樂」往深處、難處解釋,可以說是不由自主的以眾生的角度看問題,所以認為往生淨土無論如何會是一個有待完成的目標,不可能以各自現有的善根迴向即可。因為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實在是不符合眾生「總是想要為往生淨土做些努力」的衝動。

  如果隨順佛陀的本願,從佛陀的眼光來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佛光普照之下,何縛何結不能解脫?這樣不可思議的佛恩,不正是最令人嚮往的嗎?而心生嚮往,就已具足,所以真是不可思議的佛恩。

溫金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