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淨簡介

「現代淨」的基礎:立本於阿含的淨土信仰發佈日期2006/03/21

 
       拙文〈讀書札記:李老師的淨土思想之特色〉提到,以前讀書時,發現在與信義神學院的宗教對話中,李老師曾這樣自述其學說:「對於佛教,我次第經歷過阿含、般若、中觀、禪、密、淨土的學習,而最後的皈依是立本於《阿含》,心情上則以彌陀淨土最感親切。」(p.28)
 
        對於李老師自述其「最後的皈依」的淨土思想的特色,這裡想再作進一步的了解。
 
       「立本於《阿含》」是什麼意思?《阿含經》對於李老師來說,真正重視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可以探究的。李老師曾這樣說:
 
       「今天,在自己而言,雖然信解『門門都是不二門』,卻不禁再度讚歎《阿含》的功德。倘若不是蘊含理性、素樸的《阿含》思想給予啟示的話,自己在摸索前進的路途上,料將不會有平穩的步履,而現代禪恐怕也不是以科學、理性的面貌出現在佛教界了。」(語錄968)
 
        由這段話可以看出,李老師重視的《阿含》佛教的特色,是其理性、素樸的學風。
 
        在整個佛教史中,同樣提倡淨土教的人很多,但是他們立教的根本,其實是千差萬別的。有人主要根據的是大乘諸經典的考察詮釋,有人主要根據祖師的教誨,也有人主要根據自己的禪悟,也有人根據自己的感應,更多的人重視的是別人的感應。他們蒐集眾多感應故事,作為淨土真實的證明,以及啟信的資本,如此自己相信,也如此勸別人相信。
 
        但是,在歷史上,似乎還沒有一個人,說自己的淨土信仰,是立本於《阿含經》,而顯現為科學、理性、素樸之風格的。這讓李老師的淨土思想,在整個淨土教的思想史上,顯現極為突出的特色。
 
        關於《阿含經》與大乘佛教的異同,李老師曾這樣分析:
 
       「一般而言,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較側重由消除貪瞋癡慢的途徑著手,而大乘佛教——特別是後期的禪、密、淨土等宗派,則習慣由培養任運隨緣、寬坦無整的心地入門。本來就解脫的原理來看,兩者並無差異。因為捨棄對五蘊的主宰欲和任運隨緣無作無願,是彼此消長同時進行的——儘管在表現的形式上容有不同。部份偏執原始佛教卻又未能掌握《阿含》精神的學者,以及部份對佛教解脫的本質係由捨棄對世間的執著始得以完成的事實未能掌握的大乘學者,他們時常執著文字互相攻訐,實在是件可惜的事。」(語錄971)
 
        從這裡,我們看到的仍然是李老師一貫的透視大小顯密諸宗派的內在原理的手眼,來認識《阿含經》與包括淨土在內的大乘佛教的關係。
 
        民初的佛教大德歐陽漸曾經說過,大乘佛教如果沒有聲聞佛教作基礎,其學說可能會陷入玄怪蕩逸而失其根本,聲聞佛教如果沒有大乘佛教的發揮的話,就會守於一偏而無法圓滿。這是相當中肯的話。李老師的「最後的皈依是立本於《阿含》,心情上則以彌陀淨土最感親切」是守於佛教的根本,而發揮至淨土的皈信,將整個佛教作了圓滿的整合。
 
       淨土信仰是三根普被的法門,但漢傳佛教中通俗的淨土信仰,通常的缺點是常陷於迷信、愚昧而不能自拔。這些立本於「感應錄」的淨土佛教,往往與民俗信仰(關公、媽祖、扶鸞、占卜)無異,對於以解脫為本的佛教來說,此種流變何異於買櫝還珠?對於現代科學、理性的時代根機而言,一廂情願的引用陳腐不堪,且難辨真假的感應怪談,更只能使淨土教自甘於愚下,而為主流社會所摒棄。
 
       李老師所建立的立本於《阿含》的淨土教,唯能脫離於此病,而為符應科學、理性、民主、人道、平權等現代價值的淨土信仰。過去經常聽同修談起,是否可能「從現代禪到現代淨」?如果真的是「現代淨」,那必是能滿足現代價值的淨土信仰,而這似乎必須從確認李老師的「立本於《阿含》,心情上則以彌陀淨土最感親切」的信仰形式,才比較具有可能性。
 
溫金柯